铜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2020年,铜川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主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空气环境质量关中领先。坚持抓好重点因子、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和重点行业的环境监管治理,夏治臭氧冬治霾,五个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工地道路、臭氧、机动车、非道路机械、面源污染。优良天数286天位居关中第一,重污染天数减少至3天,PM10、PM2.5、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浓度全部下降。宜君县341个优良天数继续领跑关中69个区县。

攻坚克难力保岔口水质达标。2020年一季度管网破损污水溢流造成岔口断面水质严重恶化,打破排名靠后的被动局面,在危机中寻转机,于危局中开新局,实施了投资12.65亿元的漆水河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南北市区两家污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主体工程,改造污水主管网38.4公里,整治非法排污口64个,漆水河清淤疏浚32公里,黑臭水体全面消除,环保执法和监测人员每天下河道盯排污口、盯工程进展、盯小时数据,岔口出市断面水质最终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污染源普查试点经验全国推广。通过普查清查、入户调查、数据审核,摸清了铜川污染源家底,累计向国家普查办反馈问题2378条、意见建议1659条,建立了详实的“五类源”名录库,普查成果广泛应用于山水林田湖草大数据平台、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规划等,为经济转型和美丽铜川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试点经验在全国示范推广。

排污许可全覆盖。按照“清理整顿一批、正常核发一批、延续一批、变更一批”的方针,在全省率先完成排污登记备案,率先出台《铜川市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实施方案》,开展排污许可专项执法行动,提前实现清单“全覆盖”、登记“全覆盖”、排污许可“全覆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督促所有电力、水泥企业开展碳减排核算、补充数据填报,重点污染源自行监测联网全省第一。

“十四五”规划贡献“铜川经验”。提早动手,超前谋划,坚持专班领导、专业机构编制、开门纳谏、项目引领的方式,完成了“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初稿。完成重点流域水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全国试点,以“恢复石川河有水”为核心任务策划项目75个,试点工作为全国提供了“铜川经验”,得到生态环境部的肯定。

强监管优服务给力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机构改革提升了环境监管战斗力。网格化监管推进全地域、全方位、全过程管控。深化企业源头治理、储煤洗煤整治、水环境达标、非煤矿山扬尘管控、服务发展五大环境管理提升工程,环境治理难点变亮点。加强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对大湾区招商的215个项目,第一时间理清环评类别及进展,实行动态跟踪;及时为148个申请中央资金和地方债券项目出具意见。现场监测服务好航天城等大项目建设,争取省上及时批复两条万吨水泥生产线落地建设。建设环保产业园区,创新垃圾处理“铜川模式”。

疫情医废处置成为全省样板。在全省超前制定疫情防控环境管理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33份,争取114万元中央资金支持医废处置中心、包抓社区等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定点医院废水和饮用水源地预警监测,对隔离点污水前端“点滴加药”、出口石灰石袋连续消杀,执法人员驻点医疗机构开展督查,保障了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和医疗废水达标排放,守住了医疗废物传播疫情最后一道防线,工作方法被省上肯定并表扬。

环保督察整改获省上点赞。圆满完成省委督查室污染防治攻坚战专项督查配合保障任务。在落实问题整改方面,配合省整改办、省厅第二专员办及铜川督察局开展了多轮调研及核查,中省环保督察整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督察整改工作会议上,作为整改成效显著的3个地市之一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全市生态环境安全稳定。修订了《铜川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基层预案备案79套。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报审工作,完成3个区县土壤污染防治综合成效评估。排查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有效防控土壤风险。办理30家辐射安全许可证、建成国控电离辐射自动监测站、2次输油管线漏油和柳湾水源地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演练、危险废物环境安全专项整治3年行动、生态环境安全百日攻坚行动、汛期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等专项检查,确保全年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突发生态环境事件。

生态环保影响力显著增强。命名了6家环保宣传教育基地并开展环保设施“云参观”、环境宣教“五进”活动扩大宣传。在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陕西日报等中省主流媒体刊发宣传报道70余篇,擦亮铜川绿色名片。荣获全省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比赛二等奖、案卷评查第一,监测大比武名列前茅,多名同志在全国帮扶督察中受到通报表扬,“六五”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活动线上点击10万人,体操比赛云上11万票点赞全市第一,“创文”工作获全市先进集体,生态环保影响力显著增强。

关键词: 铜川 生态环境 质量 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