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 污水资源化利用步伐有望加快
回顾过去20年,我国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水处理设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
进入“十四五”时期,水环境治理工作同样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求,治理城乡生活环境,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历经多年努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靴子”终于落地。《意见》仅五章二十条,逾4800字,既从全局全领域出发,强调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又突出城镇、工业、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分区分类指明了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具体路径。
纲领性文件出台意义重大
我国面临的水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坏和水环境污染的新老问题,可以总结为两大根本性水问题——“水脏、水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取得显著成绩。与此同时,也相应开展了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
污水资源化利用是指污水经无害化处理达到特定水质标准,作为再生水替代常规水资源,用于工业生产、市政杂用、居民生活、生态补水、农业灌溉、回灌地下水等,以及从污水中提取其他资源和能源。与开发新水资源相比,污水资源化具有不影响生态环境、不争水、不筑坝、不淹地、不需要长距离输水、就地利用、投资省、见效快、成本低等显著优点,既有利于优化供水结构,增加水资源供给,缓解供需矛盾,又可减少水污染,保障水生态安全,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污水作为第二水资源,具有水量稳定、水质可控、就近可用等优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原主任朱黎阳表示,积极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既可缓解水供需矛盾,又可减少水污染。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污水资源化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利用量不大、利用率较低、利用水平总体不高,与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同时,还存在标准不完善、政策不健全、技术装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及GDP保持快速增长,年总用水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没有出现同步增长,但同时相关行业报告和统计资料也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污水排放量约750亿立方米,但再生水利用量不足100亿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量不足城镇污水排放量的15%,亟待加快推进。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的出台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拉开了我国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序幕,污水处理上下游产业以及配套的环保产业都会做出积极的响应。
“国家在这个时期提出污水资源化,是非常关键之举。水质有了保障,城市管理也会提升一个层次,如果全国各地都把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水平将明显提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安表示,《意见》明确,要实施污水收集及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工程等六大重点工程,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重点推进城镇污水管网破损修复、老旧管网更新和混接错接改造,到2025年建成若干国家高新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科技创新试点工程。
同时,业内人士坦言,《意见》只是纲领性文件,未来还要做大量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规划先行,在国家水资源规划的基础上,系统、全面、深入地编制以污水资源化为核心的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规划,更加科学、客观地设定具体行动目标。
瞄准三个重点领域,实施六大重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