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感受传统意蕴 福州市拓宽公园功能边界

“原来福州还是中国金鱼之都呢!”“小时候家里的天井也养着金鱼,家里还会备着鱼草。”“西湖的金鱼曾经名扬一时。”昨日,许多去西湖公园的游客特意绕至晨曦广场观赏福州金鱼展。

现在,公园不仅是赏花、看景、散步的地方,市民还能在这里参与主题各异的活动、欣赏充满文化意蕴的演出、饮一杯茶享受悠闲时光。“公园+”的探索让公园更像综合体,功能边界不断拓宽,以多层次的“享园”体验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保障。

公园+文化

沉浸式感受传统意蕴

上月底,《梨花颂》《红梅赞》等京剧经典唱段在西湖公园唱响。来此晨练的刘阿姨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拿出手机录像,“老伴是戏迷,今天没来,我就录回去给他看”。

西湖公园对福州市民来说是地标性的存在,逢年过节全家去西湖公园走走是不少福州人的习惯。现在,他们去西湖公园有了更多期待,“经常能遇见精彩的非遗表演”。

元旦假期,芳华越剧院的越剧演员就在西湖公园的盆景园前连演3天,给游园的市民送上“新年礼物”。元宵节前后,他们将再次走进西湖公园。“西湖公园是福州保存最完整的古典园林,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戏曲表演在此上演,突显了园林的传统意蕴。”西湖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让市民更有参与感,西湖公园已连续举办两届花朝节。农历二月,市民身着汉服来到西湖公园,在亭榭曲苑间进行流觞诗会、百花祭典、簪花游园,重现融有时代气息的旧时芳华。

同样为古典园林风格的茶亭公园,也打造出“茶亭书场”的名片,从前歇脚的古茶亭成为今日讲书地,每周举行3场评话演出。于山风景名胜公园勉斋精舍的白塔书场,也有定期的伬艺评话表演,地道的福州话演活了传奇故事,让听众意犹未尽。

公园+园艺

增加亲近自然的渠道

“在一切感官感觉中,最具有唤起记忆力量的几乎就是嗅觉。”蕾切尔卡森在《惊奇之心》里的这句话,成为儿童公园“乐享自然公园课堂”第二期活动的灵感来源。1月15日,10个亲子家庭来到儿童公园的开心农场,通过用手触摸、用鼻子闻,为农场制作了一份“气味花园图谱”。

“这个活动对我来说也很新鲜。之前我不会过多留意身边植物的气味,现在我能够分辨出迷迭香和薄荷的区别、发现西红柿的气味。”带孩子参加活动的杨女士说,这是她和孩子共同成长、共同探索的过程。

对已经退休的钟青来说,参加各个公园举办的园艺活动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她经常参加琴亭湖公园和晋安河公园的插花课堂,即使家搬到仓山后也不愿错过,“公园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当然要珍惜”。

在空间紧凑的城市里生活,与大自然打交道似乎已成为一种奢侈,而公园利用空间和专业优势,通过举办园艺活动为市民增加与大自然互动的渠道。

从植物栽培教学,到现场插花实践,再到实地种植活动,市园林中心去年通过“绿色银行”举办了76场不同主题的活动。此时,公园不仅仅是一处种花种草、风景优美的空间,还是一个传递园艺知识、绿色观念的课堂。

“虽然市民参与园艺课堂的热情很高,但目前存在一个‘破圈’的问题,即参与者较为固定,使得受众面受限。”晋安河公园花艺大师陈熙说,她也在想办法拓展宣传渠道,让更多市民参与进来。

公园+消费

提升游客的休闲体验

曾几何时,自备水和干粮是逛公园的标配。随着对市民消费体验重视度的提升,公园管理方也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2015年起,多家公园陆续引入自动饮料售卖机,并逐渐增设园内的点位。

如今,公园进一步升级游客的游园体验,主动构建园内的消费场景。游客来公园不再是走一圈就出去,而是能够坐下来惬意地享受。

在鼓山大桥下方的花海公园,“虎年福见·寻味中国年”的春节活动仍在持续,彩虹吐司、寿司、甜甜圈等花样繁多的美食纷纷在此亮相,市民在赏花看灯的同时,还能大快朵颐。

除了配合节庆的活动,一些休闲餐饮店也落户公园。闽江公园内的北纬26°咖啡屋已是“老相识”,而去年相继在左海公园开业的红屋记忆咖啡厅和左海大众茶馆则是“新面孔”。特意去左海公园喝茶的张女士说:“左海大众茶馆平价亲民、没有时间限制、环境舒适,闲时找三五好友来此喝茶聊天是很不错的选择。”

距离左海大众茶馆不远的红屋记忆咖啡厅由原“五洲风光园”的英国红屋装潢而成,在知名点评APP上,温馨优雅的就餐环境成为点评者对这家咖啡厅选择最多的标签。

据了解,目前花海公园等多家公园也在整理空余场所,通过招商,对园区空间进行升级利用。(记者 林奕婷)

关键词: 传统意蕴 公园功能边界 亲近自然 休闲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