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监控并未落实 密室逃脱规范监管不可“脱”

春节叠加寒假,让密室逃脱乘着新消费东风与“Z世代”激烈碰撞,迎来消费旺季。让玩家肾上腺素飙升的同时,其背后的安全规范与监管能否跟上也同样让人关注。这个周末,记者走访并体验了福州多家密室逃脱主题馆,对这一新兴消费方式一探虚实。

火爆

NPC凌晨三点收场

沉浸式体验、角色扮演、剧情解谜……密室逃脱可糅合悬疑、惊悚、古风等多样元素,通过团队合作层层通关,近来成为年轻人的社交“新宠”。

记者发现,作为福州密室逃脱的“大本营”,宝龙广场地下商城一拐角片区,就密集分布着六七家主题各异的密室逃脱主题馆。昨日,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随机走访了其中4家,发现不少热门主题场次均处于爆满状态。

小刘是一家密室逃脱主题馆的前台工作人员,她告诉记者,由于旺季店里人手不足,自己只能临时充当NPC(非玩家角色),“昨天店里连续接了六场,我们直到凌晨三点才收场”。

曾在一家大型密室逃脱兼职的吴秦(化名)告诉记者,生意好时,一套主题密室会同时接待几波玩家,前面的玩家刚通过一个房间,后面一波就会迅速接上。

走访中,记者遇到一支刚体验完校园火灾密室主题的年轻团队,他们一边直呼过瘾,一边忍不住擦擦头上的冷汗。“真的很解压,也挺烧脑,是和朋友们难得的放松机会,非常喜欢这种娱乐。”玩家王小羽说。

隐患

实时监控并未落实

记者随机体验了一款拆迁主题的沉浸式密室。上交手机后,一行7人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狭小房间内,“砰”的一声房门突然关闭,耳边传来深夜惊雷、凄厉猫叫,还有时不时出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鬼魂”,让一行人连声尖叫,几度被强烈的沉浸感“劝退”。

密室逃脱通常在预订网页上会提示恐怖程度,包括中恐、微恐、非恐,还明确了有无NPC等关键信息,玩家可自行选择。不过记者也发现,尽管部分商家有提示“不适合12岁以下参与”,玩家中未成年占比依然较高,其中不乏初中生,甚至小学生。

为营造沉浸式效果,部分主题未给玩家发放对讲机一类的通信工具。店员解释,如果出现紧急情况可以对着摄像头比叉,工作人员会及时干涉。然而,在一家密室逃脱馆内,记者却注意到,监控室与前台仅隔一道窗帘,监控室内并无专门的工作人员,仅有前台工作人员时不时透过帘子看一下监控室情况。

此外,一场密室游戏一般需要4至7人合力通关,与陌生人拼单的团体消费模式也引发部分玩家的担忧。

福建农林大学大四学生吴灿今年寒假第一次尝试了一款丧尸类的密室逃脱,就感觉有人在有目的地进行身体触碰,“密室环境昏暗,尤其对于女生而言,如何更好保护自身是个问题”。

监管

管理办法亟待制定

记者搜索发现,福州提供密室休闲娱乐的店铺约有70多家,单人消费价格从60元到400元不等,相比于成都、杭州、上海等地,市场规模有一定的差距。

店员小董透露,按照每天6场次算,不到4个月,40万成本几乎可以收回,这几年虽然开店成本增加了,消防管控也越发严格,但依旧有不少人想要挤入这个赛道。

密室逃脱行业繁荣的背后,各地的安全规范与监管也纷纷跟进。近日,上海市正式出台了《密室剧本杀内容管理暂行规定》,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将密室剧本杀纳入管理的城市。广州市也提出将尽快形成《广州市密室逃脱类场所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分工》。

福州情况如何?记者联系了多个相关部门,得知这一领域目前处于多头监管状态,监管难度较大,涉及剧本内容、安全消防、资质审查等多个领域,相关的管理办法有待进一步制定。

福州大学社会学教授甘满堂认为,针对不同密室主题,商家应该明确限定参与游戏的玩家年龄,同时针对未成年人群体,设计开发适合的剧本。同时,他也建议,针对偏向于惊险刺激的体验项目,商家要及时提醒玩家注意事项,做好游戏前的培训,并参照户外越野活动,为消费者购买专门的意外保险。消费者也要加强自我保护,选择证照齐全的商家。多方合力让这一新兴娱乐产业步入健康平稳发展的快车道。(记者 沐方婷 严鑫)

关键词: 实时监控 密室逃脱 规范监管 新兴消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