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积极试点“村居联动、融合治理” 解决农民动迁安置小区疑难杂症

这几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沪郊越来越多的村民“洗脚上楼”,住进动迁安置小区,但随之也产生了一些现象:有些村民虽然住进了住宅小区,但农民的身份并未改变;有些村委会依然存在,但村民被分散安置在不同的住宅小区,村务管理“名存实亡”;有些动迁安置小区集中安置了几个村的村民,还承担着部分商品房的功能,人员结构复杂,管理棘手……

既有居委会,又有村委会,动迁安置小区的“村居民”遇到问题到底该找谁?二者的社会治理如何分工?在上海金山区,金山卫镇东平居委会试点“村居联动、融合治理”,为解决农民动迁安置小区的各种难题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

水土不服

在金山卫镇,古城新苑居民区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型农民动迁小区。前些年,在这个小区,楼道当仓库、毁绿种菜、乱停车、乱堆物等乱象随处可见。面对居委干部的上门劝阻,新搬进来的居民往往一句“关你什么事”,就把居委干部顶了回去。

“有的人觉得,房子是我花钱买的,自己也不是城市居民(指城镇户口),居委会无权干涉自己对楼道等公共空间的利用。”回想起小区刚入住时的情景,东平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郭士峰印象深刻。面对新入住村居民的态度,她曾一度感到很无奈,“居委干部讲的道理,居民基本听不进去,骂人、争吵经常发生。归根结底是生活方式还没转变,大家习惯了过去农村开放式的环境”。

2016年建成的古城新苑居民区,包括1702户动迁居民,他们来自周边八一村、八二村、永联村、永久村、农建村等7个村。虽然大家搬到了新居,但由于原来的村并没有撤销建制,他们的户籍关系依然在村里,还得回村里办理相关行政事务,有的村民不清楚相关政策,经常要来回跑,相当不便。同时,由于还是村集体经济的成员,很多福利待遇还在村里享受,动迁村民对居委会的认同感相对较低。

既是村民,也是居民,这种“双重身份”的存在,给动迁安置社区的管理带来了全新挑战。

奚老伯是八二村村民,搬到古城新苑居民区后,还保留着原来在村里的生活习惯。平时,他一直把收来的废品放在楼道里,严重影响了附近居民的生活,这是原来村里不会遇到的问题。但在小区里,这样的乱堆物,一度给邻居和管理方都带来不小的困扰。

一开始,郭士峰积极和奚老伯沟通,希望他能彻底改变这一习惯。但当时,动迁村民对居委会的认同普遍不高,沟通基本没什么成效。但郭士峰没有放弃,她找来了八二村的村书记一起做工作:“你现在不是村民,是居民了。如果别人在你住的楼道里乱堆杂物,你是什么感受?”

就这样,奚老伯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后来,他不仅不再乱堆物,还主动当起了小区的志愿者。他买来许多花花草草,而郭士峰为其在楼道边圈出一小块地,很快,一个美丽的楼道花园被他打造出来,也给楼道增加了风景。

暖心破冰

在古城新苑62号楼有限的楼道空间里,八二村村民沈金华经常和邻居们在这里唠嗑话家常,“和原来的村子比起来,住在这里体验更好!”

文化展示墙、党员示范户、楼道公约……记者在62号楼道看到,这里已经被打造成一个党建引领下的公共活动空间,“和美楼道”几个字就挂在楼道大门口,显示了邻里融洽的氛围。

“我2019年买到这里住,邻里都很热心,互帮互助,氛围特别好。”金泓阿姨一边摆弄着一个儿童安全座椅,一边向记者介绍道,“这把坏掉的儿童安全座椅,就是热心邻居一起帮忙搞定的。”

事实上,这样的特色楼道在居民区共有10栋,是东平居委会参考过去农村住宅的“前堂屋”,和动迁村的村民委员会共同打造的一个与村居民互动的阵地。

“以前,农村老宅都有‘前堂屋’,村民常一起在前堂屋‘嘎讪胡’,现在,我们将楼道空间利用起来,经常在这里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家快速熟络起来。”郭士峰介绍,一栋楼往往混住着几个村的村民,以前互不认识,如今有了这样一处活动空间,既满足了村民生活习惯的需要,也成功化解了上门的尴尬:“我们居委干部有事没事都会到这里坐坐,大家有啥事情也愿意和我们倾诉。”

随着居委干部和村居民关系的日渐熟络融洽,很多问题的解决也变得有效起来,居委会的存在感在村民心中越来越强。对这一点,郭士峰感触特别深:“去年疫情期间,我因为生病两周没来上班。回来后,好多居民都问我,书记你这段日子去哪里啦,好久没见你了。”收到居民的关心,郭士峰很是感动。

“娘家人”入驻社区

“现在,村委会每周都有工作人员来居委会‘坐班’,我们再也不用回村里办事了。”沈金华阿婆高兴地说。

过去,她有事总要回原来的村子,“太远了,过去一趟不方便”。但现在,居委会和村委会联合起来,沈阿婆感觉和居委会的关系更近了,“郭书记她们人很好的,有啥事情都帮我们解决”。

原来,为了让上楼村民尽快融入社区生活,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东平居委会确定了“动迁村——居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以居委会首问接待为主体,动迁居村融合发展为合力,提升居民归属感为目标”的治理路径。

其中,“三联五共”模式,就是一项具体的尝试。

据了解,“三联”即“联党建”“联队伍”“联服务”。“联党建”,指的是由动迁居民区和动迁村共同组成党组织联盟,依托“网格化党建”平台,用好网格长、子网格长、网格员和志愿者力量,发挥党组织在价值引领、组织动员、支持服务、统筹协调与凝聚骨干方面的主导作用。“联队伍”,指的是成立“动迁居村融合发展工作者队伍”,通过建立轮岗制度,动迁村工作人员和村两委班子“登门认亲”,把对村民的服务延伸到居委会,实现“动迁户搬到哪,服务就跟到哪”的零距离服务。“联服务”,则指的是成立动迁村古城新苑服务点,把服务办到村民心坎里,实现“社区一家亲”。

在东平居委会,社区专门制定了“村居融合常态办公”排班表,每周一至周五,八一村、八二村、永久村、永联村和农建村的村委干部都会到居委会坐班服务,解决村民的各种困难,实现了“干部多服务,村民少跑路”的效果。

“每周一上午,我们的村干部都会在东平居委会坐班,遇到我们动迁村的村民来办事,大家都感到很亲切,就像娘家人一样。”八一村党总支书记张梅说,八一村几乎实现了整村动迁,联合办公对双方都有好处,“我们不坐班的时候,居委会也会把村民的诉求转给我们。这样的双重管理,给村民增加了反映和解决问题的渠道。”

不仅如此,东平居民区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例会为村居联合治理出谋划策。

大不一样的居委会

在东平居委会办公点,一张“首问接待台”就设在进门入口处,每天都会有工作人员在这里坐班办事。

原来,东平居民区创新“首问接待”模式,即一张清单、一个平台、一门办理,印发《居委会首问接待业务手册》,统一规范,将居委会打造为便民服务的综合性平台,确保每件事“有诉求、有反馈、有落实”。

遇到不能及时办结的问题,首问接待台还提供预约服务,通过预约户籍村后,由村上门服务,或村居共同服务,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此基础上,东平居委会还建立了“回访管理”制度,针对社区各类问题诉求,施行“跟踪回访”“集中回访”和“星级回访”模式,确保服务的精准高效。

“前一段时间,我和家人每天晚上都睡不好,甚至想过要到楼上跟他们打一架。现在好了,问题总算解决了。”家住古城新苑21号楼的沈先生说。

原来,沈先生家楼上是某餐饮配送公司的员工宿舍,夜间噪音不断,有时甚至延续到凌晨四、五点,让沈先生一家深受其扰。几次沟通未果后,沈先生选择向居委会求助。

居委会得知情况后,联系了沈先生户籍所在的村委会,在掌握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立即与租房中介沟通,并联系到了餐饮配送公司负责人,对员工的工作时间进行调整,实行“早中晚”错峰上班制。同时,考虑到餐饮配送工作性质,员工房间的地板铺上了泡沫垫子,以减少噪音干扰。

“居委干部还亲自到家里来回访,很认真。真的感谢他们,帮了我这么大的忙。”沈先生由衷地说道。

据了解,动迁居村还通过聚合力、添动力,实现社区“事务共商、难题共解、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服务共担”。比如在小区治理上,由永联村出资在古城新苑建设了“孝爱长廊”,既提供了老年人活动场所,又弘扬了“孝老爱亲”文化,实现资源共享。在小区环境上,通过村居工作人员共同上门劝解,个别老人在小区养家禽、堆废品的陋习得以解决。八二村则助力小区“美丽楼组”创建,发动村民共同扮靓楼道,激发居民自治热情,实现服务共担……

在村居联动、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古城新苑居民区也在发生由内而外的变化,让郭士峰很是感慨。

“几年以来,居民对居委会的认识转变很大,一开始他们无论做什么都觉得‘不关你们的事’,现在居委会和居民的关系近了,变成了一家人,做起工作来更方便了。”当被问到村居联动是否给常规工作增加了麻烦时,她坦言,“在社区工作里,小事也是大事。村居联动,虽然很烦琐,但只要能更好地为百姓解决问题,我们觉得一点也不麻烦。”

关键词: 珍珠项链批发 鞋帽批发 江淮小型货车 艾灸培训学校 染料厂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