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街道的网红慈善超市,有故事,更有爱

“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买东西?”

“因为在这里买东西很有意义,可以向别人传递一份爱心。”

走进福州路480号外滩街道慈善超市之前,8岁男孩伟伟和妈妈有过这样一番对话。位于上海书城对面的这家慈善超市,是伟伟妈妈早就想好要来的地方,并且特地带上孩子一起来。

因为,这家慈善超市的主题,不仅关乎善举,还与爱的传递密切相关。在这里,特殊群体可以找到社会实践的平台和谋生渠道,不经意间的购物善举就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居民与家门口的网红店交换善意,构成一幅幅充满爱的画面。

小小超市,帮助特殊人群与社会连接

在开始逛店之前,伟伟和妈妈首先注意到的,是那个站在前台的小姐姐。小姐姐姓刘,22岁,看起来很安静。但在她走到货架前、帮助顾客寻找商品时,你会看出她的行动有一点不方便。

店长罗慧钰说,小刘的专长其实是画画,目前大专在读,同时在慈善超市兼职,积累就业经验。因为罹患脑部胶质瘤,小刘的身体只有左半边能动。烫衣服、拖地等移动幅度较大的工作不适合她。店长便为她安排了看店和收银的工作。尽管身体不好,但她热爱生活,乐观、懂事。她主动找工作,是想替妈妈分担家庭开销。“爸爸十几年前就去世了,靠妈妈一个人工作太辛苦。”

小刘休息的时候,店里的收银工作交给同同负责。同同是“85后”,患有三级智力残疾和糖尿病,渴望与人交流。前台收银岗位像一个小小的窗口,为同同开启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店里还有一位绘画达人,是“80后”的菠菜。他患有听障一级,在外滩街道慈善超市见习期间除了收银工作外,还负责出黑板报。这个月,浦东塘桥街道的慈善超市开业后,他转去了那里。塘桥店店长张诚说:“他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干什么,自己会做好自己的事情。外滩店的见习经历让他能够快速上手新的工作。”

店里的工作井然有序。伟伟和妈妈看到,还有一个年轻小伙的身影在货架间穿梭。他是23岁的弟弟,轻度自闭,在店里帮忙收发快递,或者拍摄商品上架网店。小小的慈善超市,成了特殊人群的一个家园。

超市每天9:30至20:00营业,所有店员一天隔一天休息,中午轮休吃饭。“其实他们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生活和个性,工作的时候甚至更细心。”罗慧钰评价这群特殊的伙伴。

开在家门口的慈善超市,与居民互相传递爱心

自从2020年1月开业以来,这家慈善超市一直客流如云。距离外滩只有1公里,对面就是上海书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帮助它吸引了不少人气。因为连着居民区,附近居民也时不时来逛上一圈。居民们很愿意往这一方爱心空间倾注一些善意,有人捐出一批图书,用于义卖。

有一笔充满爱心的“大买卖”,罗慧钰至今印象深刻。一个做生意的居民通过永胜居委会找到外滩街道,要给慈善商店捐助300双新鞋。“是那种‘一脚蹬’的布鞋,39元一双,卖得很好。”罗慧钰回忆。居民不要超市开发票,指明出售所得全部作为永胜居委会的帮困基金,解决政策没有覆盖到的居民难题。

慈善超市里,这样的暖心故事时有发生,就像星星点点的光,点亮了这座城市。有时候,超市也会顺手回馈一些关心给居民,比如把多余的、用不上的货架送给隔壁福建中路195弄小区的养花达人。达人左先生用它们为小区布置了“自治花园”,还将花借给超市用作活动布置,增添生机。

有空的时候,左先生会来给超市帮帮忙,比如搭一块黑板。超市一角有一面“心愿墙”,为社区困难居民的心愿牵线搭桥。自愿认领心愿的社区单位会把居民需要的物品准备好,通过居委会交付。超市的微信小程序也会滚动发布居民心愿,让更多人看到。目前,“心愿墙”上的首批54个心愿已被认领了33个。

外滩街道慈善超市对外开放的活动也多,去年夏天,一群孩子参加了“拉杆箱公益集市”活动,将自己的书籍、文具拿出来义卖,善款用来帮助社区困难群体。

用小善传递大爱,愿意同行的人很多。两个月前,一批虎头鞋出现在这家慈善超市的展架上,它们出自一群中学生之手。孩子们在布鞋上彩绘虎脸,在慈善超市寄售,筹集善款捐助一位患病同学,也很快售罄。

看见作品被买走,阳光之家学员受到鼓舞

慈善超市要“火”起来,光靠地段加持还不够。来自欧洲设计师的品牌服装、带点艺术气息的粗陶花盆、来自云南孟连的咖啡……这些颇具特色的商品,成了人们进店选购、逗留的主要理由。

伟伟的妈妈在图书货架前逐一翻看崭新的少儿读物,挑选适合儿子年龄的故事集。白领李小姐和朋友在时装区评论新到的服装款式,“看上去很青春。”挑到喜欢的,就去镜子前试一试。反正全店商品都是市场价的3-7折,看中了就去买下来。

店里从左至右依次划分出服装区、图书区、电子产品区、鞋包区、母婴用品区,还有一块区域专门售卖手工艺品,有DIY的贴花花瓶、彩绘杯垫、装裱在镜框里的福字剪纸、民族风娃娃挂画……

罗慧钰介绍,这些看起来还蛮精致的小物件,都出自“阳光之家”学员之手。货品内容根据时节调整上新,端午节前上架的手工香囊就受到了顾客的青睐。卖货的收入会返还给这些学员,作为经济上的补贴,也让他们更有制作动力。

每周一,阳光之家的学员们还会来店里做一次兼职,获取一些补贴。带队的是阳光之家的老师或者班长小蒋。小蒋三十多岁了,做事沉稳,会向学员们交代工作任务,带领学员更换货品,并将学员表现反馈给老师和店长。

在店里,亲眼看到自己制作的物件被人看中、买走,是学员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这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劳动是有意义的,他们的劳动成果被社会所需要。

最有效的慈善方式是“润物细无声”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慈善方式,显然更容易被人们接受,也更能体现设计者的巧妙用心。在外滩街道慈善超市靠窗的区域,有几张舒适的沙发座。旁边有一台深绿色的咖啡机,常规的美式、卡布奇诺、太妃拿铁,新潮一些的港式鸳鸯、香浓燕麦、黑糖奶茶,都可以在机器上现做。

整个店里,这片区域最受白领青睐。端上一杯热咖啡,坐在窗前看福州路的繁忙街景,在洒满阳光的午后是一件惬意的事。咖啡背后的故事在于,这台机器里的咖啡豆都来自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10元一杯的孟连咖啡,每卖出一杯,就能自动捐出2元,用于当地的扶贫、助学等项目。

普洱的咖啡品质出色,茶叶也极有名。紧邻咖啡座的橱柜格子里,分类摆放着普洱茶饼和各式孟连咖啡豆,喜欢手冲咖啡、冷泡咖啡的朋友都能在这里寻觅到自己的心头好。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即可直接向当地订购咖啡和茶叶,在获取所需商品的同时,也能给千里之外的人们带来一份温暖。

这样一家有情怀、有情调的小店,很快成了外滩地区的网红打卡点。大众点评上,网友为它晒出了245张图片,打出了4.78的点评高分(满分5分)。价格实惠、款式丰富、性价比高、服务热情,是大家逛店之后为它贴上的标签。“这家店是网友自己推上去的,我们没有干预过。”外滩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在这里,捐赠富余物品的人避免了资源浪费,付出劳动和爱心的人们获得了价值,慈善的意识在孩子们心中萌发,就像一粒粒种子撒进土壤,在人们的心田生根发芽。

人人公益,处处可为

随着社会慈善意识日渐增强,慈善超市不再是新鲜事物。历经数年发展,黄浦区辖区内的10个街道均设立了慈善超市,实现区域全覆盖。

黄浦区民政局透露,慈善超市的设立初衷,不仅是建立一个便捷、优质的购物场所,为社区居民提供物美价廉、安全实用的商品,同时也是一个“人人公益,处处可为”的公益慈善空间。

在黄浦,每个慈善超市都设有社会捐赠接收点,方便单位和居民就近捐赠。超市售卖的所有物品均系企业及社会人士的无偿捐赠,捐赠物资出售后的回笼资金专项用于各街道困难群体的帮困救助。

许多慈善超市还设立了“对口援建区县产品展示区”,居民可通过电子购买渠道直接购买如对口援建的区县农副产品。同时积极创建成为“公益基地”,为社区单位、企业白领及社区居民搭建志愿服务平台,传递公益正能量。

不同街道的慈善超市有不同的亮点。比如,半淞园路街道慈善超市坚持在“党员公益服务日”“在职志愿者服务日”开展特色服务,组织开展手作兴趣班、公益健康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不同年龄的人群参与。

如何成功“造血”,这家店提供了范例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如今的外滩街道慈善超市已经无需依赖政府的“输血”,有了“自我造血”能力,能通过日常经营收益生存。

对于具有公益属性、并冠以街镇名称的慈善超市而言,诞生伊始都能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但这并非长久之计。超市的本质还是经营,即便是慈善超市,只有实现了自我造血,才能长时间在市场上立足。

至于如何成功“造血”,外滩街道慈善超市提供了范例。在这里,传播公益有多种渠道,面向不同群体,比如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捐助物品筹集善款,或者鼓励孩子们参加爱心义卖,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慈善文化,成为了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再结合黄金地段的地理位置、时尚的商品、精巧的布局,前来打卡的人源源不断,来自四面八方,超市生意自然红火。

要想保持一如既往的吸引力,它还需要源源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外滩街道的计划是,在接下来的运营中,更加注重将企业和社区衔接,让更多新内容注入慈善超市。比如,邀请南京路步行街上的老字号张小泉剪刀将剪纸工艺以课程形式推广到阳光之家,让学员们多学一门兴趣、多会一门手艺,再把他们的优秀作品放到慈善超市里售卖,形成良好的循环。

关键词: 按摩培训 广州美博会2021时间表 济南空调维修 审讯椅 论文发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