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对劳动者身心健康的人文关怀和保护力度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关注从业人员的身体、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心理疏导、精神慰藉,严格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防范从业人员行为异常导致事故发生

■林矩鸿

思想不集中、技术不熟练、受环境干扰导致判断失误等,这些都容易导致事故发生。而修改后的《安全生产法》首次增加“应当关注从业人员身体、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相信这一条款的落地将切实减少因员工身心状况导致的生产安全事故。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期,新的风险不断涌现,从业人员可能会产生心理紧张、惶恐不安和急躁情绪,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因此,关注人的身体、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十分重要,是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履行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之一。笔者认为,落实好这一条款,必须要做好三个“精”。

精确化检查服务。各地在贯彻修改后的《安全生产法》时,执法与服务要并重,服务为上,让企业更加重视安全文化建设,让从业人员主动学习安全技能。针对不同类型的不良心理状况,企业可以通过开办知识讲座、座谈会等形式,面对面解答员工的疑问,为其疏解焦虑情绪,消除恐慌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反习惯性违章、危险点分析及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教育,消除员工潜在的不安全心理。同时,通过不断推进标准化建设,使每名员工的行为符合标准。应急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工会等对建立健全心理疏导长效机制、维护从业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合法权益开展检查,让执法更有温度。

精准化心理疏导。心理疏导体现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企业可实施情绪动态管理办法,设置员工思想情绪动态管理看板,利用笑脸、哭脸等表情符号描述员工当天的心情,询问有情绪的员工相关原因,一旦发现苗头,及时疏导解决并建立台账。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企业工作计划,每年至少开展1次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业人员的安全心理、安全态度和安全习惯的形成,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也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一个需要长期自觉学习、逐步深入、积极实践的漫长过程,企业要从心理过程、特征和状态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培训和矫正,克服自我表现心理、从众心理、凭经验心理、侥幸心理、麻痹心理等不良状态。

精细化精神慰藉。企业可建立建设“家园”文化,让班组园地“爱心卡”里面一张张亲人的笑脸,承载家人的嘱托与关爱,为员工真正做到“我能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开辟班组温馨屋,组织员工畅聊活动、互夸活动,让员工找到家的归属感,释放压力提升班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荣誉感;组织员工家属进班组,亲身体验员工艰辛的工作“,零距离”叮嘱自己的亲人牢记安全,遵章作业。另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开辟“心理援助”类热线,及时疏导员工情绪并保护好员工的隐私。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应急管理局)

关键词: 加大 劳动者 身心健康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