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员工心理疏导 全力做好“必答题”

■邢承木

实践告诉人们,导致事故发生的隐患可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以往,我们在检查、分析、预防人的不安全行为时,多侧重于查找不佩戴防护用品、不按规章操作等看得见的隐患问题,容易忽略员工的心理问题。

而一些事故案例显示,员工的心理若不健康,对安全生产来说,就是一枚“定时炸弹”。

新修改的《安全生产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关注从业人员的身体、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心理疏导、精神慰藉,严格落实岗位安全生产责任,防范从业人员行为异常导致事故发生。

对此,笔者认为,把加强员工心理疏导写进《安全生产法》,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一大进步。

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紧张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员工的观念、心理和行为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何充分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提高员工的抗挫折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不健康心理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成为企业安全管理必须完成的“必答题”。

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安全隐患。在企业生产经营建设过程中,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很多,需要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多注意、多观察。比如,员工因某件事特别高兴、担心或愤怒导致情绪波动,反应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容易发生事故。因家庭财产损失、失去亲人等重大意外情况,员工可能会经历心理创伤,情绪低落,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因工资、待遇、职位等发生的矛盾和领导的不公平决策等,员工可能会产生敌对情绪,不按照规范操作,甚至做出极端行为,易导致操作失误和安全生产事故。

员工产生心理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员工个人因素,如适应能力、情绪控制力差,性格缺陷等,导致不能正确控制情绪,出现负面情绪;也有社会因素,如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加,许多员工的适应能力较差。在自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员工感到精神空虚。房贷车贷、子女教育、养老医疗问题等家庭生活压力增大,如果个人承受能力较差,又没有及时得到帮助和指导,易陷入长期悲观、失望和绝望情绪之中,可能出现危害社会的极端行为。

企业因素更不容忽视,如不科学的管理制度、不合理的人事制度等,会给员工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员工的心理不平衡,做出不可控行为。另外,一些企业负责人忙于日常的生产和管理,没有时间留意员工的心理健康。劳资关系、上下级不协调,矛盾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员工的坏脾气被“点燃”,容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心理疏导、精神慰藉,需多方共同联手,以人为本,按照关心员工、爱护员工、尊重员工、循序心理健康的客观规律,积极营造良好的生产氛围,积极解决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达到企业安全生产、创造更大效益的目的,实现社会、企业、员工之间的共赢,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在社会层面,要注重加强对舆论环境的引导。依靠社会正确的舆论引导,对员工进行精神激励,引导员工形成积极、健康、乐观、正直的心理状态,降低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

在企业层面,应合理调配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帮助员工调节心理状态,减轻身体疲劳。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了解员工心理的动态和需求,密切关注员工的心理变化和情绪状况。积极开展员工心理培训,普及心理健康与安全生产知识,保障员工心理健康。充分发扬民主,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有效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积极开展各种体育娱乐活动,定期组织员工体检,有效缓解员工的压力,促进员工身心健康。

员工个人应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努力保持健康的心态,设定合理的生活目标,提高自我学习、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能力。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丰富的生活爱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调节好自身情绪,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以心理健康确保行为安全和生产安全。

关键词: 加强 员工 心理 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