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黑豫“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出炉
本报讯 近日,山西、黑龙江、河南出台“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规划因地制宜,明确了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山西:着力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素质
日前,山西省地震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由山西省地震局和山西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山西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山西将不断完善防震减灾社会治理体系,持续加强“防大震、减大灾、抗大震、救大灾”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监测预报预警、灾害风险防治、应急响应保障和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着力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到2025年,初步形成新时代防震减灾现代化体系,地震科技创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夯实地震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基础、提升地震风险防治水平、提升地震应急救援保障能力、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地震信息化建设、推进地震科技创新、提升防震减灾依法治理能力、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8项主要任务。
为实现目标,山西省地震局将立足行业优势,聚焦和整合各级政府资源,补齐防震减灾基础设施短板和弱项,大力实施4个重点项目:省级地震监测站网能力提升工程将结合国家地震台(站)网改扩建工程,同步优化省级地球物理监测站网布局,更新升级测震监测站网,建设高精度、多功能、智能化的省级地震监测综合观测系统。矿山和重大工程地震监测与风险预警示范工程将加强煤矿与非煤矿山的监测,探索矿山地震风险预警方法;针对典型超大型结构,建设结构台阵,开展地震安全监测和健康诊断。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将开展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编制多尺度、高精度的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建设地震灾害风险信息服务平台。防震减灾信息服务提升工程将基于山西省政务云,建设1个全省全量防震减灾数据资源池,同步建设集地震监测预警、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应急响应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一池一图一平台一中心”的防震减灾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黑龙江:提高防震减灾信息化水平
近日,黑龙江省地震局和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黑龙江省将建成覆盖全省的立体智能地震监测网络,初步形成全省共同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格局。
规划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初步形成以监测智能、防治精细、服务高效、科技先进、管理科学为标志的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
规划具体目标为建成覆盖全省的立体智能地震监测网络,初步形成全省共同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的格局,形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其中,70%的区域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至2.0级,火山区监测能力达到1.0级。震后1分钟至2分钟实现2.0级地震自动速报,震后5分钟实现地震影响的县级以上城市地震烈度初报,震后10分钟实现地震烈度正式速报。稳步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其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规划主要任务为,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加强省、市级地震监测站网规划、建设,开展地震易发区和灾害高风险区的加密监测,提升非天然地震事件的监测能力等。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编制地震灾害风险图和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摸清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提升火山监测预警能力,增加火山监测设施, 开展火山区地下结构探测等。增强科技创新及支撑,开展火山、深震、非天然地震研究,强化基础性探测和调查研究,加强地震科技成果转化等。提高防震减灾信息化水平,增强省级防震减灾信息系统软硬件配备及维护保障能力,实施地震信息化战略。强化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强化监测预警、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构台阵等专业服务,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纳入地方综合科普场馆体系等。提升应急保障服务能力,健全各级地震应急预案,建立震情灾情紧急快报工作机制。
根据规划,该省将实施五大重点工程,分别为全省地震台(站)网改扩建工程、黑龙江省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提升工程、地震应急保障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五大连池火山区监测探测工程、防震减灾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河南:加密现有地震观测站网密度
11月5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河南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规划提出7项主要任务,包括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提升防震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防震减灾社会治理能力、提升防震减灾信息化水平和提升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
规划提出,到2025年,该省初步形成监测智能、防治精准、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新时代河南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
规划明确,实施黄河流域(河南段)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通过黄河流域(河南段)发震构造三维精细探测、房屋设施抗震能力和地震灾害隐患调查,全面摸清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对重点隐患进行风险监控和科学治理,实现黄河流域(河南段)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的全面提升。实施地震监测能力提升工程,通过新建一批预警测震和地球物理监测站,加密现有地震观测站网密度,实现全省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在有关地区新建一批非天然地震实时监测站,实现对矿区非天然地震的有效监控;建立地震预警及非天然地震信息发布系统,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地震速报,为南水北调输水工程、轨道交通、矿山等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的地震安全保驾护航。实施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加强防震减灾科普阵地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精品创作和一体化的数字业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科普水平。
根据规划,河南省将打造10处防震减灾主题公园,创建100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及一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成河南省防震减灾数字科普馆;创作一系列科普精品图书,制作一系列专题宣传片,拍摄一系列视频作品,集中产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加快推进全领域数字化建设,建设业务全流程运维监控平台、数字资源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
(本报记者王宇、牛祥、徐宝德、郭义伟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