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能控股:三大产业齐头并进
在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塔山矿,西装革履的操作工在地面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按下按钮,便可操作井下设备采煤。
冬日暖阳洒在晋能控股电力集团长治发电公司沁县千女湖光伏电站的“阳光大道”上,为“农光互补、观光旅游”的发展模式积蓄能量。
来到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金鼎金匠工业园区,新建成的全国煤炭行业首个科研创新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由内而外散发着智慧的气息。
整合重组一年来,晋能控股集团用满满的科技感、实打实的数据、一个个标志性成就,描绘着智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矿井有了敏锐“感官”
煤炭产业是晋能控股集团的核心支柱产业,年产能约4.4亿吨。今年以来,晋能控股集团优化小(无)煤柱开采,加快5G技术布局,持续提高矿井的单产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我们不断总结小煤柱回采经验,优化小煤柱巷道断面设计,采取巷道加强支护措施,为工作面回采创造了良好条件。今年回采的8226、8205、8117三个小煤柱工作面可多回收原煤210万吨。”塔山矿生产技术部副部长魏振宇说。
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晋能控股集团53座矿井84个工作面实施小(无)煤柱回采,95座矿井137个工作面完成停采煤柱优化,70座矿井101个工作面优化放煤工艺。
5G+智能采煤、5G+智能辅助运输、5G+无人机巡检、5G+高清工业应用视频、5G+智能视频分析平台……走进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同忻矿,5G工业应用场景让人目不暇接。
同忻矿信息中心副主任宋春儒指着调度指挥中心大屏幕说:“利用5G技术接入更多设备,意味着矿井的‘感官’更为敏锐。井下一有动向,这些设备就会将‘看到’的场景、‘感知’到的数据迅速传到指挥中心。通过5G可视手机,我们就能实时解决问题,安全系数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晋能控股集团已建成同忻、寺河、沙坪等24座矿井54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
“晋能控股集团持续优化产能结构,深化煤矿提效降耗,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截至今年10月底,共有120座煤矿进入先进产能序列,先进产能占比达83%。”晋能控股集团煤炭产业部部长牛福龙介绍。
电力插上“绿色翅膀”
电力产业是晋能控股集团的三大产业之一。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晋能控股集团集聚资源优势,开启“绿电”模式,建立集风、光、水、燃气、瓦斯发电+光伏制造厂站于一体的清洁能源产业体系。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晋能控股电力集团清洁能源公司的光伏组件产品吸引了不少客户。目前,该公司拥有风电项目21个、光伏发电项目25个、光伏制造基地3个。
“现在,我们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建设好今年的新批准项目,另一方面要持续拓展开发清洁能源项目,力争到‘十四五’末,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50%以上。”晋能控股电力集团清洁能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朔州市山阴县织女泉风电场,一座座白色风车在山顶迎风旋转;在大同市蓝岭光伏电站,平均“身高”4米的电池组件在化光能为电能的同时,也悄悄为下方耐旱的黄花菜补光蓄能;在晋城市金驹煤电化公司,鳞次栉比的设备正为“瓦斯发电连续12年保持全国第一”的成绩开足马力,持续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下一步,晋能控股电力集团将进一步拓展生物质、地热、氢能等清洁能源项目,走出一条“大容量、高参数、成本优、新能源占比高、效益好”的绿色发展之路。
装备制造变“智造”
装备制造产业是晋能控股集团上高端、创品牌的产业。晋能控股集团立足基础“制造”,深耕高端“智造”,让业务更精,让服务更优。
走在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的各个生产车间,机器人的身影随处可见:金鼎公司焊接机器人熟练焊接着液压支架配件,金鼎精密锻造公司锻压机旁的六轴机器人自动上下材料,科大机械公司托辊支架焊接机器人按照预设指令进行非标工件焊接……
“有了机器人的保驾护航,生产效率更高了,制造出来的产品更精细了,我们工作起来也更安心了。”一位车间职工笑着说。
今年,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牵头成立了山西省智能煤机装备产业技术联盟,共同打造集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等单位于一体的“产—学—研”创新链条,形成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智能煤机装备发展体系。
进入“十四五”,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推进“上高端、拓市场、强服务”发展,守护“能源航母”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