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公司重载综合检测体系建设纪实

一声汽笛刺破黎明,满载乌金的两万吨重载列车迎着朝阳缓缓驶出,沿着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穿越太行,东奔向海。

这是中国最繁忙的重载铁路之一,平均每7分钟就有一列重载列车驶过,年运量超过3亿吨,已累计运输煤炭20多亿吨。

为保障我国西煤东运大通道的安全畅通,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公司深入贯彻集团“一个目标、三型五化、七个一流”发展战略,以一流技术装备为基础搭建重载综合检测体系,深化重载综合检测数据在生产维修中应用,深挖数据价值指导生产检修,赋予集团能源运输主动脉一双智慧的翅膀,为安全畅通保驾护航。

综合检测代替人工操作,一次完成“望、闻、切、问”

朔黄铁路拥抱重载时代,在一路快跑的过程中,始终将运输安全保障放在首要位置。搭建重载综合检测体系,就是为了保障重载铁路安全高效运行,而这一体系的核心就是重载综合检测车。为了适应重载检测需求,朔黄铁路公司联合国内外铁路检测主流技术供应商和科研院所,研发成功世界唯一一台集成了钢轨探伤、路基道床、红外轴温探测站检测系统等11个检测系统的重载综合检测车。

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朔黄铁路公司走出一条引进、吸收、创新之路,攻克探轮与钢轨自动对中效果差、杂波干扰严重、系统不适用于我国重载75钢轨检测三大技术难题,自主研制适用于75轨检测的专用探轮,今年内将解决75轨漏检伤损问题,检测能力超出原装设备,达到世界一流、国内领先。

重载综合检测车就像是一座高度自

动化、智能化的移动综合体检中心,在快速行进间,搭载的各检测装置同时工作瞬间完成“望、闻、切、问”,并可对全部基础设施进行病害查找和质量评定,检测能力世界一流。例如,轨道探伤装置利用超声波以3.23mm/微秒的速度对钢轨进行“B超”式检测;道床路基检测系统利用两种频率的探地雷达对道床和路基做“CT”式扫描。近两年来,以重载综合检测车为核心,朔黄铁路公司不断健全完善工电供一体化检测监测体系,重点搭建工务8M、供电6C检测体系,坚持全覆盖监测、自动化检测、智能化判别技术路线,掌控设备运行状态。

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检测,带来最显著的利好就是减人提效。综合检测车每月进行一次综合检测,日均动态检测约240公里,相当于62人的人工检测工作量。仅以钢轨探伤为例(钢轨探伤每月进行4次),借助重载综合检测车,10个人1天完成的工作量,如果使用人工使用探伤仪探伤,需要30个探伤班组共210人同时工作一天才能完成,工效是人工探伤的21倍。目前,在朔黄下行线,重载综合检测车已经全部替代人工探伤,人工探伤已延长至半年1次,四大技术站股道探伤除道岔外基本替代人工探伤。

自动化检测效率和质量的双提升,让朔黄上行线肃宁分公司管段和原平分公司管段两区间、两长大隧道的人工探伤周期由7天延长至35天,一举终结了朔黄铁路原利用行车间隔进行的手推式轨道检测作业历史。

2021年8月,钢轨探伤车替代人工检测实施以来,累计检测出15处直接威胁行车安全的钢轨伤损,有效避免了断轨可能引起的列车颠覆等重大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地保障了西煤东运第二条大通道的安全畅通。在节约成本上,重载铁路钢轨探伤新模式的成功运用,每年可节省成本约1600万元。在有效降低安全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同时,彻底消除了利用行车间隔进行人工探伤作业存在的人身安全隐患,为“保安、提效、降本、减人、可持续”的智慧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辅助决策以检定修,“靶向治疗”病害缺陷

在重载综合检测车上,一幅长卷在会议桌上徐徐展开,鲜明的色块格外引人注意。在检测中心专业人员眼里,长卷上每一个不同颜色的色块,都代表不同的意思,直观反映着铁路道床的健康状况。

这幅长卷叫清筛辅助决策图,是综合检测车利用搭载的探地雷达检测道床质量各项数据的应用结果之一。线路检测和救援中心获取检测数据后进行状态分析和评价,研究重载运煤专线道床脏污检测方法,确定道床脏污分级标准,按照严重程度将道床脏污率、脏污指数和维修等级划分为五个等级进行分类管理,并以红色、绿色等五种颜色进行标识,使检测结果一目了然,形成清筛辅助决策图。

公司线路检测和救援中心负责数据分析的技术人员介绍说:“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等级,红色代表重度脏污,需要优先维修,绿色代表清洁,不需要维修,各分公司根据检测中心提供的评价结果、设备病害库及重点工作,制定月维修计划、指导性计划和临修计划,由工队进行病害处理,道床检测数据还可用于维修效果评价,直观反映维修合格率和道床质量,形成闭环管理。”

除此之外,轨道质量可视化系统、轨道单元管理系统等系统都是朔黄铁路公司运用检测数据辅助决策的经典案例。近两年,公司不断健全完善工电设备评价体系,运用检测监测、大数据分析技术,分级分类建立设备质量分析诊断和状态评价指标体系,为提升养护维修的精准性、经济性提供支撑。各分公司以检测数据为指导,推行“以检定修”和“精确修”,哪里不好修哪里、哪项不好修哪项,病害缺陷逐年减少。

如果要找一个指标来衡量朔黄铁路公司检测数据应用技术成果,最具有说服力的还是数据:从2014年到2021年,朔黄线全年检出各类病害缺陷由2.5万处下降到1.5万处,影响行车的轨道Ⅲ级偏差由13处降为0处;评价轨道质量状态的TQI均值由7.9降为6.4,质量提升19%,优于国内普速铁路8.2的均值,几年来未发生责任断轨事件;接触网平均公里扣分由0.56降为0.06,同比下降89%;轨道电路优良率由12.6%上升到63.6%;清筛施工单位根据检测结果调整作业参数,清筛洁度合格率由75%提高到91.8%,道床清筛深度合格率由78%提升到98.3%。

挖掘金矿探寻规律,数据驱动决策“治未病”

《黄帝内经》有言:“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数据只有应用于指导生产,才能产生价值。但是对数据的应用,朔黄人并不满足于发现病害并治理完善,他们的最终目标是挖掘出隐藏在海量检测数据里的价值,成为能“治未病”的“上医”,为智慧铁路的含金量增加成色。

动态检测+静态监测,每一天都有大量数据产生。8年来,这些看起来枯燥无味的海量重载检测数据在朔黄铁路公司人眼里就像一座闪闪发亮的数据金矿。朔黄人仰望智慧铁路的璀璨星空,在数据金矿中寻找蛛丝马迹和背后的规律,预测变化趋势,深度挖掘藏在海量数据里的价值,为全面实施预防性状态修进行技术储备。

为了达到“治未病”的目标,朔黄铁路公司开展重载铁路线路修理优化决策技术及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研究,通过对线路捣固优化决策研究、道床清筛优化决策技术研究、钢轨磨耗分析预测及伤损状态评估技术研究,搭建起重载铁路线路捣固辅助决策系统、道床清筛辅助决策系统、钢轨管理优化决策系统和设备健康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直接推动着道路检修从故障修、周期修、状态修向预防性状态修转变。

近两年来,线路检测和救援中心开发了一系列管理平台和子系统,锻造支撑重载铁路线路修理优化决策技术及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四梁八柱”。例如,开发的钢轨伤损管理平台,统计分析钢轨伤损与通过总重的关系,研究直线区段钢轨换轨周期;通过自主编制的钢轨磨耗自动分析软件,研究小半径曲线钢轨磨耗速率,探索小半径曲线钢轨换轨周期,掌握轨道质量状态发展规律,建立轨道质量生命周期预测模型,以数据驱动实现“预防性状态修”。

同时,朔黄铁路公司正在研究基于探地雷达原始检测数据的道床脏污率解算方法。这项研究预计2021年完成,届时公司将独立掌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道床质量检测技术轨道单元管理系统。待条件成熟后,朔黄铁路公司工务专业将全面推行以预防性状态修为主的修理模式,供电专业要全面实施预防性状态修,电务专业具备自检、监测等功能的设备要实现预防性状态修。

先卜而先知,防患于未然。通过搭建一套检测体系实现精准检测分析,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利用数据驱动决策,智慧加持的朔黄铁路创新性地实现了铁路运输行业追求多年的维修模式变革,向着世界一流运输企业目标奋勇前进。

关键词: 体系建设 纪实 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