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简讯:山西焦煤集团霍州煤电晋北能化汾源煤业公司开展硬核攻关

原煤年产量从2020年的57万吨跃升至2021年的100多万吨,再到今年仅前4个月就达到44万吨。这对集诸多极难条件于一身的山西焦煤集团霍州煤电晋北能化汾源煤业公司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这主要是“大倾角‘三软’特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的功劳。

摸着石头过河

汾源煤业是晋北能化下辖3座矿井之一,核定年生产能力120万吨,2008年开始建设。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加之受限于当时的开采技术及煤炭市场,矿井曾一度停建,直至2019年5月才正式投产。

“工作面平均坡度35度、局部坡度高达51度,工人需腰间系上保险绳才能站稳作业,更为困难的是顶板软、底板软,煤比黄土都软。局部煤层厚度近15米,而14米以上特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汾源煤业董事长、总经理李增禄说。

为了开采出焦煤资源,汾源煤业的建设者不得不摸着石头过河。但刚迈开“确定进刀方式”这第一步,该公司党政及相关技术人员就陷入了两难:通常采煤工作面采用端部进刀,这一方式较为省时省力,可对于汾源煤业这样的大倾角“三软”工作面来说,若从下端头进刀,意味着采煤机需一路爬坡作业,十分吃力,影响生产效率;若从上端头进刀,采煤机则要一路下坡,工作溜子容易上蹿下滑,支架稳定性差,同时这两种方式都会导致支架前端至工作面煤壁之间的空顶时间长,顶煤垮塌风险极高。在经过反复论证后,他们选择了中部斜切进刀,不仅可以有效规避前两种方式的弊端,还使生产循环的长度由105米减为50米,生产组织更加灵活,安全也更有保障。


(相关资料图)

大倾角、“三软”、特厚煤层,这三大特征拿出其中一项,对采煤工作面的支护都是一种挑战。投产后的半年时间,该公司漏顶、支架倾倒、溜子下滑现象不断出现,工作面月推进度不足20米。工作人员的精力全都用在了调整支架状态和维护顶板上。虽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产量依然跟不上,起初每月出煤量不到3万吨。

该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李建云犯了愁:这样下去,达产达效无异于天方夜谭,更为棘手的是由于该煤层自然发火期短,在没有防范措施的情况下月推进度若低于50米,煤层便会自燃,酿成火灾。

“合理的顶板控制方法是实现快速开采的唯一路径。”李建云说。

这一重任落到了汾源煤业唯一一支综放队肩上。作为有着26年采煤经验的老将,队长孙华奇素以“专啃硬骨头”闻名。溜子不受控,肉眼看不到,这无疑增加了破题的难度。孙华奇整日泡在工作面,通过在支架底座上做标记,一刀煤一刀煤地观察、一个段一个段地对比分析,经过反复操作,终于找到症结所在:很多人都认为是溜子影响支架,其实是支架影响溜子。与此同时,孙华奇还认识到汾源煤业要想提升产量,必须优化工艺,在顶板管控上做文章。

汾源煤业对工作面进行超前支护,采取带压移架,使用侧护板和抬底油缸及时调整支架状态,确保平稳可靠;将工作面调斜布置,配套防倒防滑技术措施;缩短锚索长度,两个支架使用一个锚索,采用自动垮塌法实现有序开采……该工作面推进度提高了53米,月产量增至10万吨。

精益管理创效益

“第一次尝试,积攒经验的同时也总结了很多教训。虽然5—101工作面实现了安全回采,但距离达产达效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该公司生产副总经理韩学军说,“我们把重点放在了现场管理上,力求动态达标。无论从安全、成本,还是井下环境等各方面因素考量,都没有试错返工的机会,必须做到工作面一次安装、一次达标,日常设备检修更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为实现效益最大化,该公司提出了“顶煤放尽、不留浮煤、少留底煤”的精益生产理念,制定推行了“精采细放”管理办法,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研究,开出了“六剂药方”,即抓煤顶板超前支护、抓采高和支架初撑力、抓溜子上蹿下滑、抓放顶煤量、抓机道安全封闭、抓两个隅角垮落。

截至目前,该公司5—102工作面增加可采储量15万吨,回采率达到94%,增加经济效益5642.2万元。

随着一项项技术难题的击破和管理水平的日益精进,汾源煤业原煤月产量纪录不断刷新,从1.9万吨、3万吨、5.6万吨、6.8万吨,到目前正在回采的5—103工作面已达到11.95万吨,年底可顺利实现核定生产任务120万吨的目标。

关键词: 焦煤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