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实现“双碳目标”的机遇、挑战与路径建议

“碳达峰”“碳中和”成为时下刷屏热词。

在这个大背景下,海南省不断推进自贸港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2020年,海南省PM2.5浓度均值为13微克/立方米,为有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首次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6月10日,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顺利表决通过,颁布实施。其中,海南自贸港法在第一章的第五条就提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专章写入海南自由贸易港法中,足以证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的重要性。海南第三产业占比超过60%以上,面临哪些机遇?海南人均收入偏低,人口总量不大,是否有利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如何激励国内外新能源企业在海南聚集?针对以上问题,时代财经特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企业研究咨询中心主任杨政谈一下海南实现“双碳目标”的机遇、挑战与路径建议。

以下为正文:

海南实现“双碳目标”的机遇、挑战与路径建议

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情况》,2019年全球碳排放总量341.69亿吨,中国排放量98.26亿吨,占比约29%,位居全球首位。2020年,中国碳排放大约是100亿吨,分别是美国和欧盟的2倍和3倍。

2021,中国主动承诺“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当前,已有19个省(市)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制定“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作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应在低碳发展上探索出一条特色道路,在实现“双碳目标”上先行先试。

一、海南面临的机遇

1、海南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低碳发展是“题中之意”。

2018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发布,明确海南“三区一中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并提出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三大重点任务。

2020年6月1日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再次对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部署,提出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建设,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健全自然保护地内自然资源资产特许经营权等制度,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

2、海南具备较为丰富的“绿色碳汇”和“蓝色碳汇”资源。

基于生态系统的碳汇可以分为森林碳汇、湿地碳汇和海洋碳汇等不同模式。2020年,海南全省森林面积319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9%,森林蓄积量1.53亿立方米,人均15.3立方米。海南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积蓄量在全国排名靠前,可为海南创造较为丰富的“绿色碳汇”经济价值。

海南管辖着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占我国领海面积的42.5%。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储碳量是陆地的20倍、大气的50倍。人类活动释放的二氧化碳约1/3被海洋吸收。从全球来看,海洋系统与大气系统的碳交换每年能够达到740亿吨。海南管辖2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每年碳交换能达到4亿吨,按2020年国内每吨均价30元计算,每年有超过百亿元的潜在“蓝色碳汇”经济价值。如果在海上建设风能和太阳能设施,碳汇价值将进一步提升。

3、海南经济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碳排放企业不多,具备率先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

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海南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7%,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达到95.8%。现代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等特点,对海南打造清洁能源岛、低碳环保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根据生态环保部《关于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首批纳入碳排放的企业范围包括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八类重点排放行业,门槛为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达 2.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消费量约 1 万吨标准煤)。海南只有为数不多的火力发电、大型石油化、造纸和航空企业能达到这个门槛。2020年,海南油气产业全产业链全年实现1055亿元,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包括二氧化碳与甲烷两类。2019年,海南汽车保有量150万辆,2030年全岛禁售燃油车,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提升至50%,对于节能减排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对标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具有较大的政策优势。

关键词: 海南 实现 目标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