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林科学院发出雨后甘薯病虫草害防控注意事项

       期华北和黄淮一带普降大雨,许多田块积水严重。暴雨过后高温高湿易造成一些病害的大流行,特别是细菌病害,一旦发生损失严重。对甘薯病害的防控应坚持预防为主,将病害控制在发生初期。同时,大雨过后,要注意草害的防控,特别是种植较晚的夏薯,因种植株没有封垄,草害很容易发生,而杂草的减产也在42-73%,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将几种大雨后容易发生的病害识别与防控方法总结如下:

一、细菌病害防控:

预防细菌病害,主要措施是尽快排除田间积水,在水退去之后,可按规定剂量喷施农用连霉素、春雷霉素、可杀得叁千或氯溴异氰尿酸等杀菌剂。并进行田间调查,及时发现病株,进行专项防控。

甘薯茎腐病的防治

甘薯茎腐病,病原菌为细菌达旦提狄克氏菌(Dickeya dadantii),是年来在我国流行起来的一种病害。年来该病在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江西、重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市均有发生,病害流行田块受害损失可达30-40%, 个别田块损失可达80% 以上。在田间,病原细菌主要借雨水、流水、昆虫以及农事操作等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苗和种薯调运传播。由于暴风雨能对作物造成大量的伤口,有利于病原细菌侵入,且细菌与雨水混合冲刷植物组织,促进病原菌在作物间传播,并创造有利于病害发展的湿度条件,通常是造成细菌病害流行一个重要条件。所以降雨前后做好该病害防控,有利于保障甘薯的正常生产。

(1)查苗情及时处理发病植株。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销毁。同时在病株栽植穴上撒生石灰或杀菌剂消毒,病株周围喷药预防。

(2)排水降湿。保持田间排水沟的通畅,以利于及时排除畦面的雨水,降低土壤湿度。水退之后要及时清沟排渍,尽快使田间干燥。

(3)后期要合理灌水。保持水分的均衡供应,避免久干久湿导致裂根。

(4)及时除草和中耕松土。水灾之后,杂草生长很快,及时除草,最好采用人工除草,结合松土为宜。

(5)及时施肥。施用专用复合肥,促使甘薯尽快恢复营养生长。

(6)喷施杀菌剂。田间出现病株,可喷施春雷霉素、可杀得叁千或氯溴异氰尿酸等杀菌剂进行预防健康植株发病,后每隔7-10天一次,施2-3次。

甘薯茎腐病附录:

1、甘薯黑腐病发病条件

土壤过湿和多雨气候有利病害发生流行。在低洼朝湿及易积水的田块或地段,发病率较高。甘薯栽种时遇过程降雨造成土壤过湿, 有利病原细菌侵人, 表现前期发病早、流行快。中耕除草期多雨,则会造成甘薯膨大期病害再次流行, 病株率高。高温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高温季节种植的甘薯病害始见期早,如雨量大则会造成病害流行。

甘薯细菌黑腐病发病的轻重与前作、氮肥施用水密切相关。前作烤和毛豆的发病比前作为水稻的重,氮肥过量甘薯贪青徒长的比氮肥适量、植株生长正常的发病重, 偏氮或过氮施肥, 是加快甘薯前期病害流行和增加死株的原因。

大风暴雨引起土表茎基部摆动摩伤或枝条折断,造成大量伤口促进病原菌侵入发病,大风雨过境后病情发展快, 症状表现急, 常出现明显的枯萎高峰期。从不同田块病害分布看, 丘陵坡地、红砂壤地、山口风口等类型田块发生较重。

2、甘薯黑腐病田间症状识别

一般先从茎基部发黑软腐,然后自下而上变黑软腐,早期发病的可至整株植株腐烂死亡(图1),中后期发病的植株拐头黑腐植株仍可生长(图2)。根茎发病维管束组织有明显的黑色条纹、髓部消失成空腔,薯块发病可造成整薯腐烂,有恶臭味(图3)。早期发病的多数是整株枯死,到中后期发病可仅造成1~2 个枝条枯死(图4)。收获时病株及某些地上部无症状的植株,其拐头腐烂呈纤维状, 薯块变黑软腐。

大雨过后,一些真菌病害也容易高发,如甘薯茎腐病、甘薯紫纹羽病、甘薯白绢病等。预防真菌病害,主要措施是尽快排除田间积水,在水退去之后,可按规定剂量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广谱真菌杀菌剂(米酰胺、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并进行田间调查,及时发现病株,进行专项防控。

甘薯基腐病的防治

甘薯基腐病,是我国浙江等南方沿海地区发生的一种新发病害,年来有向内陆蔓延扩展的趋势。病害在田间发病后一般可减产10-50%, 严重者可减产95%甚至绝收。在田间,病原菌主要借雨水、流水以及农事灌溉等进行传播,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苗、种薯以及携带病土的调运。暴风大雨易造成甘薯茎基部伤口产生,为病原菌侵入创造有利条件,易于病原菌侵入发病。所以特别在大风降水后应及时做好该病害防控,保障甘薯的正常生产。

(1)减少病源:田间种植应选用健康种苗,避免带病种薯种苗对病害进行传播。

(2)及时调查病害,拔除病苗。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从而降低田间病原基数。

(3)土壤墒情不宜过高,应及时排涝,降低田间湿度。保持田间排水沟的通畅,排水设备可正常使用,以便降水后可及时排水。田间应及时灌溉避免干旱造成薯蔓干裂,防止暴晒灌溉后根部裂口,易于病原菌侵入。

(4)合理轮作。对于常发病田应与如水稻等非旋花科作物进行轮作。如若无法轮作,可对薯田淹水两周,恶化病原菌生存环境,减少病害初侵染源。

(5)及时清除田间旋花科杂草,减少病原菌适生寄主,减少再侵染源。

(6)科学合理使用杀菌剂。田间种植可以在前期使用甲基硫菌灵、多菌灵等杀菌剂进行一定的预防。

甘薯基腐病附录

1、甘薯基腐病发病条件

田间土壤带菌及带菌的种薯种苗是病原出侵染源,病原菌通过伤口或叶痕侵染藤蔓。温度和湿度是甘薯基腐病发病的主要因素。田间温度15-30℃有利于田间发病。薯苗种植期多发阵雨有利于病害发生。台风及大雨造成甘薯茎基部枝条摆动产生的摩擦伤口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病。

2、甘薯基腐病田间症状识别

发病初期甘薯茎基部藤蔓产生褐色病斑,田间温度适宜、湿度较高时藤蔓病斑逐渐扩展,最终病斑环抱整个茎蔓,茎基部叶片开始枯黄、落叶(图1、图2)。茎基部发病部位维管束组织发褐坏死、髓部消失(图3)。后期病斑由茎基部向薯块扩散(图4),严重时茎基部病部干枯,地上部逐渐枯死,条件适合时,能够在甘薯茎蔓病部表面产生大小不一的小黑点。

甘薯紫纹羽病的防治

甘薯紫纹羽病,病原菌为桑卷担菌(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木耳目木耳科卷担菌属。担子无色,圆筒形,有的为棍棒形或弯曲,大小为(25~40)μm×(6~7)μm,其上产生担孢子,无色,卵形或肾形,上圆下尖,直或稍弯曲,大小为(16~19)μm×(6~6.4)μm。菌核扁球形,表层紫色,内层黄褐色,中央白色,菌核大小为(1~3)μm×(0.5~2)μm。无态为紫纹羽丝核菌(Rhizoctonia crocorum Fr.)。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很广,除甘薯外还可侵染马铃薯、棉花、甜菜、大豆、花生、桑、茶、葡萄和多种树木以及杂草等100多种植物。由于暴风雨能对甘薯植株造成大量的伤口,有利于病原真菌侵入,并创造有利于病害发展的高温高湿条件,通常是造成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降雨前后做好该病害防控,有利于保障甘薯的正常生产。

(1)发病初期在病株四周开沟阻隔,防止菌丝体、菌索、菌核随土壤或流水传播蔓延,及时喷淋或浇灌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或按500 g/hm2的用量施用20%氟酰胺可湿粉剂。

(2)及时清除病株和病残体。田间发现病株要在菌核形成以前,及时将病株和病土一起铲除,再用福尔马林或石灰水进行消毒。山坡梯田应特别注意水流传病。同时,禁止将病地作为蔬菜秧田或果木苗圃,以防带土移栽时扩大病区。此外,还应注意带菌肥料、人、畜和农具等传播病害。

(3)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并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甘薯紫纹羽病附录

1、甘薯紫纹羽病发病条件

病区甘薯连作地发病严重。甘薯与桑、茶等树木混作易发病。初秋高温多雨潮湿条件下易发病。偏酸的土壤环境下易发病。砂土层、土层浅或漏水地以及缺肥生长不良的甘薯地病害均重,多施有机肥和碱肥料病害轻。

2、甘薯紫纹羽病田间症状识别

一般主要发生在大田期,为害薯块和薯拐。植株黄弱,薯块表面生有病原菌的菌丝,白色或紫褐色,似蛛网状,病症明显(图1)。病薯由下向上,从外向内腐烂,后仅残留外壳。地上部的症状表现为叶片自茎渐次向上发黄脱落。

e215e2efb1074177bddf36a2ede31e4d.png

图1薯块紫纹羽症状

甘薯白绢病的防治

甘薯白绢病,其病原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是农作物重要的致病菌,能够侵染水稻、玉米和甘薯等600 余种植物。由该菌引起的甘薯白绢病是美国甘薯苗圃危害严重的病害,而在世界其它地区报道较少。我国20 世纪80 年代初在浙江省和福建省发现甘薯白绢病,但未见系统的研究报道。年来广东省甘薯产区田块发现疑似白绢病症状的病害,该病害从育苗期直到收获期均可发生,发病田块甘薯产量损失达20% 以上,甚至绝收。储藏期间,常导致薯蒂和薯尾腐烂,直接影响甘薯的品质。高温高湿通常是造成病害流行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降雨前后做好该病害防控,有利于保障甘薯的正常生产。

(1)查苗情及时处理发病植株。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销毁,病株周围喷药预防。

(2)排水降湿。保持田间排水沟的通畅,以利于降雨时及时排除畦面的雨水,降低土壤湿度。水退之后要及时清沟排渍,尽快使田间干燥。

(3)后期要合理灌水。保持水分的均衡供应,避免久干久湿导致裂根。

(4)及时施肥。施用专用复合肥,促使甘薯尽快恢复营养生长。

(5)喷施杀菌剂。采用32.5% 阿米妙收SC 1 500 倍液浇灌根部,每次每株浇约250 mL,用水量约750 kg/667 m 2 ,隔10 d浇1 次,连浇2 次。

甘薯白绢病附录

1、甘薯白绢病发病条件

土壤过湿和多雨气候有利病害发生流行。并且,由于甘薯藤蔓极易发生不定根,所以,在病株基部死亡的同时,上部茎叶也长出了不定根,远看还是正常生长,但基部的茎叶已枯死,至使已结薯块得不到茎叶输送的营养,停止生长,或遇下雨导致薯块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大风暴雨引起土表茎基部摆动摩伤或枝条折断,造成大量伤口更加利于促原菌侵入和病害加重。

2、甘薯白绢病田间症状识别

甘薯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接地表1 ~ 2 cm 的甘薯茎基部,不同茎色表现出不同症状,茎色为绿色初现水渍状黄褐色病斑,茎色为紫色初现紫红色病斑,然后逐渐变褐腐烂,呈湿腐状。潮湿条件下,病部及土表产生大量白色绢状菌丝,菌丝体呈辐射状扩展,环绕整个茎基部,整株萎蔫,植株易从基部腐烂处折断、倒伏,并在表面或基部附形成菌核。菌核初为白色,渐变为米黄色,后变为棕褐色。收获期发病的植株,薯块表面密生白色菌丝,呈扇形扩展且紧贴于薯块表皮,产生白色至棕褐色菌核,若被侵染薯块为紫色,其薯尾和茎基部出现鲜艳的紫红色。

d162cb7623e4458da36360abe4758abf.png

图二甘薯白绢病田间症状

三、甘薯草害的防治

甘薯田杂草一般以禾本科杂草、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混生为主。常见禾本科杂草有牛筋草、马唐、狗尾草、稗草等,阔叶草以马齿苋、反枝苋、铁苋菜、藜、醴肠为主,莎草科主要是香附子。暴雨过后由于湿度大,温度高,非常有利于杂草的生长,如防治不当会造成草害成灾,与甘薯争肥、争空间,导致甘薯生长受到抑制,从而影响甘薯产量。因此暴雨过后要关注甘薯田间杂草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除。

(1)针对晚栽甘薯田,若薯苗未封垄,可在雨后机械能下地时进行中耕除草,结合松土培垄,可起到较好的除草效果。

(2)不宜中耕且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甘薯田块,可用5%精喹禾灵乳油50~100mL/亩,或10.8%的高效盖草(精氟吡甲禾灵)能乳油25~40mL/亩,加水30L进行全田茎叶喷雾。杂草较大时可适当增加药量。

(3)不宜中耕且以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混发的田块,可用10%唑嘧磺草胺20-30mL/亩 +5%精喹禾灵乳油50~100mL/亩,或10%唑嘧磺草胺20-30mL/亩 +10.8%的高效盖草(精氟吡甲禾灵)能乳油25~40mL/亩,加水30L进行全田喷雾防治。唑嘧磺草胺不宜随意加大药量,以防对甘薯及后茬作物产生药害。

(4)对香附子为主的田块,可以用15%氯吡嘧磺隆15-20g/亩加水30L进行,戴防护罩进行定向喷雾。

(5)在地块较小,用工便宜的地方,也可使用人工拔除。

注意事项:除草剂应在晴天使用。不宜在雨前施药,否则可能会较低药效,并对甘薯产生药害(氯吡嘧磺隆和唑嘧磺草胺)。

关键词: 和谐18 11zj401楼梯栏杆图集 藤林杏h 淮阴工学院天空教室 入党志愿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