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水环境技术创新高地: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中国水环境集团共建绿色低碳水环境研究中心

2021年9月4日,由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中国水环境集团合作共建的“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绿色低碳水环境研究中心”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

此次合作旨在发挥双方优势,在水环境领域共同构建技术研发、人才培育、产业孵化的专业平台,为加快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提供有力支撑。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岩石、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北京科技协作中心公共服务处处长王兰平、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博士等出席此次签约活动。

以龙头企业“需求牵引”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难题

如何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是一道难解之题。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为我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从科学到技术转化为核心功能,以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发展原始创新为核心使命,构建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通过打造专业平台、研发原创技术、建立新兴产业、培育创新人才,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高质量发展重大动力源。

签约仪式上,中心主任王茤祥详细介绍了大学“育种”,中心“育苗”,企业“育材”的理念和以“需求牵引”的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他指出技术创新的价值需要在应用层面来评价,其价值实现的程度与整个产业链水平高低关系密切,而龙头企业将在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支撑作用。他表示,环境是一个最大的综合型学科应用场景,中心将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依托中国水环境集团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产业优势,以通州基地为载体,以碧水项目为科学平台做验证,打造高科技园区。围绕全产业链构建多学科协同创新的联合研究中心,助力中国水环境集团成为水环境处理、技术研发、产业培育全方位领先企业,为国家产业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提供借鉴。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认为,绿色低碳水环境研究中心的建立是积极落实新时代科技创新与碳达峰碳中和双重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中国水环境集团长期重视科技创新和实践,其自主研发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世界领先。他指出“通过分布式下沉的创新技术路线,根据不同城市水系特征和水资源需求,构建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利用综合解决方案,既可有效统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创造地上和地下空间,利用水资源和绿色能源,实现节水节地节能的目标。可以说中国水环境集团在这方面走到了国际领先,其系统技术已经在21个省份成功应用,能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此外,中心又具有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创新体制机制,相信本次合作能有效整合双方资源,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表示,成立绿色低碳水环境研究中心意义重大,以前的产学研各自是一个体系,难以结合。中心作为产学研用融合的重要抓手,把高校、研究所和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可以真正解决产学研用难融合、科技成果难落地的问题。同时他指出,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能源问题。水环境治理与能源关系密切,中国水环境集团城市领域的分布式下沉对于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开发等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希望在中心与中国水环境集团的强强联合下,将水环境和新能源结合,多措并举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技创新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博士表示,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政府对科技的认同和担当,集团总部早在2015年就落户通州,近年来见证并服务于副中心的变化发展。

“在通州区委区政府对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水环境集团通过运用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技术,在北京通州碧水实现了世界首个原地不停产改扩建下沉的创新实践,成为中国技术替代美国技术的成功案例。黑臭河变成了生态河、景观河。该项目不仅是三部委示范,也是上合组织、OECD示范基地,这也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绿色低碳水环境研究中心落地通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侯锋说。他表示,相信在北京市、通州区领导和院士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支持关怀下,有信心在副中心打造“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绿色低碳水环境研究中心”及通州未来水生态绿色低碳科技城。中国水环境集团将以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为核心,通过绿色低碳水环境研究中心,攻克“卡脖子”技术,共同推进前沿技术研发—放大验证—产业化、规模化的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布局。以该中心为支撑,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为世界水环境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技术和装备。

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岩石指出,此次签约合作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和举措,也是切实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驱动能力的重要举措。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不仅科学治水,也有像中国水环境集团这样的专业公司对通州城区的碧水再生水厂原地下沉改扩建。王岩石说:“过去碧水污水厂是一个大水池露天曝气,占地300多亩。中国水环境集团采用自主核心技术,只用了三分之一的土地,并把处理规模从原来10万吨/日大幅提高到现在的18万吨/日,将高质量再生水回用于河道,实现了通惠河‘水清岸绿’,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受益。希望绿色低碳水环境研究中心的成立不仅为副中心,也是为国家水环境治理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吕冬姣、中国水环境集团副总裁张璐晶代表双方签署了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绿色低碳水环境研究中心”协议。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茤祥、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博士为中心揭牌。

关键词: 水环境 技术创新 打造 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