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发布绿色低碳发展100案例

近日,成都市政府审定发布《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和《低碳成都100案例》(以下简称《案例》)。自2017年成都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级绿色低碳发展报告以来,2021年已是第4年持续发布。《报告》展示了“十三五”特别是2020年以来全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最新进展,《案例》展示了“十三五”以来全市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成效和先进做法,包括城市低碳布局、低碳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节能低碳建筑等10方面共100个具有较强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的绿色低碳发展优良案例。

人均碳排放位列全国十大城市最低

记者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十三五”时期,成都以占全省18.7%的碳排放承载了24.5%能源消费、25%的人口和35%的经济体量,以年均2.2%的碳排放增长支撑了年均7.1%的经济增长,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碳排放强度累计降低21.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评居全省第一。

“成都致力于培育壮大低碳经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入围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培育现代服务业上,新经济企业达45.8万户,活力指数居全国第三,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2%,‘十三五’期间三次产业占比提升10个百分点,达65.7%。”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表示。

同时,成都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退出煤炭生产、烟花爆竹、印染和钢铁长流程冶炼高耗能产能,基本实现燃煤锅炉全域“清零”。2020年调入可再生能源电力582.4亿千瓦时,相当于替代减少碳排放超0.5亿吨。

在提升城市建设能源利用效率上,成都加快构建多中心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促进土地利用方式以依靠增量为主向“增存并重”转变。加快城市绿色建造步伐,累计建成绿色建筑超2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面积近1亿平方米。率先在全省启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行动,单位GDP能耗实现“五连降”,累计下降14.24%。

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

“作为绿色低碳产业聚集区,成都在碳中和产业方面加快建圈强链,取得明显成效。”杨斌平说,光伏和氢能生态圈初具雏形。强化晶硅光伏领域优势,融入全球光伏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初步形成以郫都区、龙泉驿区、彭州市为核心的“三城两极、一环四带”氢能产业空间布局,氢能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生态环境产业营收突破千亿大关。成都围绕打造“1113”环保产业发展新格局,高水平建设长安静脉产业园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基本形成覆盖大气、水、土壤、固废、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的污染治理技术装备体系。2020年,全市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1020亿元。

绿色金融创新亮点纷呈。成立成都香城绿色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建设“绿蓉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实现金融资源与绿色产业高效对接,已入驻金融机构25家,发布金融产品82款,帮助企业获得授信29.2亿元。

生态系统年固碳超200万吨

据悉,成都围绕“增汇、固汇、普汇、创汇”4个方向,实施公园城市全域增绿行动,生态系统碳汇超200万吨,公园城市大美形态加速呈现。

发展碳汇经济。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成都行动”,率先探索实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长制”,推进龙门山生态提升、龙泉山生态修复,截至2020年,全市森林面积为8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2%,森林蓄积量3677万立方米。

建设天府绿道。规划建设总长为1.69万公里的天府绿道,打造引领未来的城市“绿脉”。2020年,累计建成4408公里、居全国第一,有机串联生态区55个、绿带155个等,增加开敞空间752万平方米。

打造“绿心”“绿肺”。规划建设总面积为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打造“绿心”。规划建设总面积为1459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打造涵养城市生态的“绿肺”。

打造“碳惠天府”绿色名片

“成都结合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启动,在国内首创以‘碳惠天府’为品牌,以‘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开放运营’为路径的碳普惠建设思路,上线‘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集成燃油车自愿停驶、新能源车使用、环保随手拍等40余个公众碳积分场景。聚焦低碳餐饮、商超、景区、酒店等消费场景制定低碳示范评价,推出第一批14家以伊藤洋华堂、红旗超市等为代表的低碳消费场景。”杨斌平介绍。

成都还引导实施节能改造、低碳管理的企事业单位开发碳减排量,推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湖泊湿地等重大生态工程的碳汇向资产转变,已完成7.5万吨碳减排量初始储备。发动重点排放企业、国有单位、上市公司、出口企业等主动认购,一汽丰田、通威太阳能、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兴业银行等13家单位成为首批碳中和公益行动认购企业,累计消纳碳减排量约1.5万吨,通过碳中和公益行动动员社会责任企业认购,使社会节能降碳行为产生的环境效益呈现经济价值,与全国碳市场形成互补。

杨斌平说,下一步将加快制定碳中和公益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绿色公益平台功能,拓展碳积分获取途径、丰富普惠商品激励,持续开展碳减排项目开发和培育碳中和综合服务商,促进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企业、公众的自觉选择。

关键词: 绿色低碳发展 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 绿色低碳交通、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