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燕代表:协同完善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法治保障

“农历二月二,一弯细如钩的月牙儿挂在天上,非常明亮,这是前些年很难看到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研究所所长赵晓燕感叹,现在空气质量太好了。与之相印证的数据是,去年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首次全部步入“30+”。

协同发展蓝图上,如何让生态的底色更加鲜明?赵晓燕认为要从法治保障入手。她说,京津冀三地已同步施行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协同立法取得标志性、突破性进展,但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健全。建议三地协同,进一步完善生态治理相关法规,统筹污染物排放标准,统一制定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确保各地政府在生态治理过程中按统一标准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科学性。

在法治保障基础上,要完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赵晓燕重点关注生态补偿制度,她以密云水库保护举例,2018年北京与河北共同制定并签署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中央财政和北京市、河北省共同安排资金,用于上游潮白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支持张承两市开展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相关工作,这在协同护水保水上发挥出重要作用。她建议,用好并完善京津冀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发挥出其落实生态保护权责、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重要作用。

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在生态协同保护中也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她建议,与河北省加强协同,推进大运河各河段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提升沿线生态景观,推进大运河京冀段实现旅游通航,让大运河真正成为京津冀地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水脉”。通州区与北三县隔潮白河相望,要携手加快交界地区生态绿带规划缝合衔接,加快推进生态景观带建设。

“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相辅相成,只有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态治理。”赵晓燕说,北京应充分发挥“减量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创新驱动的新引擎作用,加快构建网络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畅通区域内资源要素流动渠道,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关键词: 京津冀生态环境治理 2022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