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头条丨黄山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日渐凸显

两岸山似屏,舟行烟波里。安徽省黄山市新安江畔,江面犹如明镜,在晨光熹微中波光粼粼。新安江是黄山的母亲河,是安徽省内仅次于长江、淮河的第三大水系,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是钱塘江的源头,也是千岛湖优质水源的重要保障。

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21年全国美丽河湖、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评选结果,安徽新安江(黄山段)当选9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之一。


(资料图片)

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如何保护?皖浙两省高位推动,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国家部委的支持下,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开创了我国建立跨省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的先河。

提高政治站位 精准施策

作为新安江源头所在地,安徽省委、省政府,黄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建设,自2012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启动以来,先后制定出台《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试点的高效实施和整体推进提供了政策保障。

安徽省委、省政府和黄山市委、市政府分别成立推动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及综合办公室,将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向纵深推进。

同时,黄山市建成新安江水质监测数据管理平台、农村污水治理智慧监管云平台和船舶港口污水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境内新安江流域水质实现24小时无间断的动态监测和远程监控,定期开展新安江流域重要过水断面水质手工监测。

十年前的丰乐河沿岸,是一个以精细化工、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园。两岸居民说这条河是一条臭水河,风一吹,空气里都是臭味。实施生态补偿以来,黄山市累计关停淘汰污染企业220多家,整体搬迁工业企业90多家,拒绝污染项目192个,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如今的丰乐河,水清景美,成为居民散步游玩的好去处。

黄山市山多地少,村民居住分散,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难题,全市稳步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PPP项目,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全市农村污水处理PPP项目96个站点已全部建成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达14160吨。在全省率先建成农药集中配送体系,累计建成规范化农药集中配送网点462个,实现乡(镇)级配送覆盖率100%。全域推广“粘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的茶园绿色防控,2021年累计插放黄板2800万片。建成“生态美”超市345家,实现流域重点乡镇全覆盖。为保护流域水生态环境,累计拆除网箱5993只,实施新安江渔民“退捕上岸”。

2019年12月,一家三代打鱼的张振维与父亲张水玉商定:起网上岸,永远不再到新安江捕鱼。曾经的捕鱼人陈树里上岸后变成了一名护鱼队长,有了固定的工资收入,守护着养育自己的新安江。更多的上岸渔民则依靠绿水青山吃起了生态农旅饭,2021年绵潭村人均收入达1.5万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日益显现

数据显示,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常年保持优良,稳定达到河流地表水Ⅱ类标准,部分指标达到Ⅰ类标准。黄山市2020年度水质指数在全国337个城市中排名第28位,在长三角区域居第1名。2012年—2020年,新安江上游流域总体水质为优。补偿实施以来,P值连年达到《补偿协议》要求,按照第一轮考核方式,2020年P值由2012年的0.833下降至0.782。2021年经初步测算,联合监测补偿指数P值为0.82。千岛湖湖体水质同步变好。2005年—2020年,千岛湖湖体水质总体为优,保持Ⅰ类—Ⅱ类。自2005年以来,千岛湖营养状态指数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趋于平稳,2012年开始由中营养变为贫营养,2015年—2019年,营养指数接近30,接近中营养水平。2020年千岛湖营养状态指数下降为28.0,属贫营养。

社会效益日益显现,保育了新安江流域的绿水青山,林地、草地等生态系统面积逐年增加,森林覆盖率由77.4%提高到82.9%。生态系统构成比例更加合理,自然生态景观在流域占比达85%以上。

生态保护补偿试点不仅推动了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而且以生态保护补偿为契机,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同时,提供了上下游互利共赢的“新安江模式”。

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为促进流域上下游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拓了全新路径。在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试点基础上,桂粤九洲江、闽粤汀江—韩江、冀津引滦入津、赣粤东江、冀京潮白河以及省份众多、利益关系复杂的长江流域等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纷纷建立起来,为全国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经验。

关键词: 新安江流域,黄山,流域生态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