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热门:深大实验生物教研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包力 通讯员 蔡拓


(资料图片)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深圳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下简称“深大实验”)生物教研组全体老师,在教研组长蔡拓老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对学科课程和活动进行精心策划,3月26-31日组织开展了“‘生’生不息,‘物’物向荣——生物学科教研周”专题活动,推出生物科技前沿科普展、首届生物摄影大赛、第二届生物思维导图大赛、首届生物显微识图大赛、教师接力研讨课与同课异构研讨课等活动。各项活动突出生物学科特色,贴近生物、生活、生命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了教师教学、教研专业发展能力。

活动一:揭秘生命奥秘

深大实验生物科技前沿科普展

当前正处于生物技术的黄金时代,无数生命科学家致力于解决生命科学的难题,追寻可影响数十亿人生活的目标,让所有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些突破性的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解决热点问题,如“新冠病毒突变株免疫逃逸机制”研究,为全球新冠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认识;“缺血性脑血管病精准治疗方案”研究开创了国际脑血管病领域精准治疗的先河;“多细胞生物自噬起始的分子机制”研究对探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等。

近年来,生物高考命题也越来越有探究性试题倾向,而且生命科学研究前沿和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相关话题也是高考热门考点。作为世界顶级的科学奖,近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

为让学生及时了解生命科学研究进展,生物教研组以2022年的十大生命科学研究进展和2013-2022年十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为内容,进行了深大实验生物科技前沿科普展。

活动二:捕捉生物灵动之美

深大实验首届生物摄影大赛

为引导学生通过使用摄影作品来记录对自然世界的感知,树立促进生物的可持续性和保护意识;展现生物的多样性、进化和生命的起源,激发出对自然的更深层次理解,生物教研组组织了深大实验首届生物摄影大赛。

此次比赛获得了良好反响,同学们积极参与,收集作品100余份,每一份作品都灵活生动地诠释着大家发现美的眼睛。通过照片,或表现出生物是如何成为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揭示生物个体或亲密群体的个性,或描绘生物在自身环境之中的重要性或角色,或反映生物独特的适应环境的生存手段,反映出生命的奇妙和生物灵动之美,让人看得爱不释手。最终经过全体生物学科组老师的综合评议,评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5名、三等奖20名。

活动三:描绘生物结构之美

深大实验第二届生物思维导图大赛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使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把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为让学生通过逻辑梳理贯通学科知识,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逻辑思维,加深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和核心过程的理解,生物教研组组织了深大实验第二届生物思维导图大赛绘制大赛。

本次大赛由高一和高二年级共同举办,首先于3月11日-3月20日收集活动作品,同学们积极参与,共收集作品500余份,每一份作品都灵活生动地诠释着大家的无限创意。

全体生物学科组老师根据评分标准,综合评议,选出特等奖10人、一等奖20人、二等奖30人,三等奖若干名。

生物组将所有的获奖作品密封、过塑,这些思维导图作品及摄影作品于3月30日成功展出,引发了学生的积极围观,学生们评析赞赏优秀的思维导图作品,互相交流学习,也对下一届思维导图大赛“跃跃欲试”。

活动四:观察生物细微之美

深大实验首届生物显微识图大赛

见微知著,探索奥秘!——生物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仪器。为巩固生物学理论知识,全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激发学生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科研热情,规范显微镜的操作方法,深大实验生物组举办首届显微识图大赛。

参赛者通过使用数码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固定装片,查找、分析、记录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结构特征。

经过激烈的计时赛,综合时间和准确率,最终评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2名。

活动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情境-任务-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研讨课

核心素养本质上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需要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及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逐渐培育起来。核心素养的属性决定了其习得必然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建立情境、问题(任务)与学生活动三位一体的教学关系,基于真实情境产生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探究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建立新知与旧知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基于此,生物教研组在高一、高二年级开展了“情境-任务-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研讨课。

高一由李祎男、张可人两位老师以接力课的形式进行,上课内容为《DNA的复制》。李祎男老师的授课内容是DNA的体内复制,李祎男老师根据新课标内容以及大单元核心素养的理念,以“烈士回家”为情境导入,基于科学史资料提供的实验证据,通过课件中设置的课堂活动,带领学生演绎推理DNA的复制方式,体验了假说-演绎法的一般过程,培养了生物学研究的科学思维,在DNA的复制过程模块中,李祎男老师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情景故事,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归纳总结DNA复制需要的条件。并通过课件中的课堂游戏让学生来到台前体验DNA复制过程中相关物质的行为变化,通过阅读教材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DNA复制的步骤,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最后通过对DNA准确复制原因的总结,使学生理解DNA的结构是保证DNA准确复制以及遗传信息的稳定传递的原因,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张可人老师授课内容为PCR技术,承接李祎男老师的引入,课堂一境到底,以“烈士回家”为切入口,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理解PCR技术的特点,讲解深入浅出,从烈士寻亲谈到刑侦大案、再到核酸检测,最后以一首PCR之歌收尾,整节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衔接自然,气氛活跃,落实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生物核心素养。

课后,来自深大附中的正高级教师陈伟老师和市教研员章君果老师进行点评。首先,他们都对两位年轻教师结合新课程“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学历案学习目标明确,以“烈士回家”为情境贯彻始终,通过资料分析构建概念,以评价任务驱动教学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学生完成评价任务的活动时间适中,关注五育并举等多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也对两位青年教师提出了宝贵建议。

高二由闫诗宇、武禹含两位老师以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上课内容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与单克隆抗体》。闫诗宇老师的教学以“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科学史”为主线,将教材的知识体系根据科学史的时间线重新整合,使学生认识到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依赖于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发现;学生从真实情境出发,围绕核心问题提出假设,再呈现科学史资料加以论证,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发生碰撞,切身体会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遇到的困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武禹含老师的教学设计基于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教学风格鲜明,课堂精彩纷呈。武禹含老师本节课通过一个大情境“新冠治疗”出发,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一步一步实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问题设置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环节设计环环相扣,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过程中,联系已有知识启发学生思考传统制备抗体的缺陷,再运用问题串探究单克隆抗体如何制备,从而认识单克隆抗体的应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课后,生物科组与教学处主任王文明共同开展评课活动。首先闫诗宇老师和武禹含老师进行说课,讲述课程整体的设计思路,并反思教学过程中不足。随后各位老师点评并提出建议,王文明首先肯定了生物教研周的各项活动的组织和安排,对四位年轻教师的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点评,也提出了新的期望和建议,希望青年教师在接下来三到五年的黄金期,快速成长,努力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

审读:谭录岗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