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播报】广州继北京后发现2例猴痘病例;饮酒会增加60多种疾病的风险|环球科学要闻

广州继北京后发现2例猴痘病例;饮酒会增加60多种疾病的风险|环球科学要闻

·天文学·


(资料图)

“拉索”首次精确测量高能光子爆发的完整过程

“拉索”以超过250倍标准偏差的高显著水平观测到了伽马射线暴GRB 221009A的爆发。图片来源:原论文

2023年6月9日,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中文简称“拉索”)对命名为GRB 221009A的伽马射线暴(Gamma Ray Burst,GRB)的最新观测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约20亿年前,一颗比太阳重20多倍的“超级太阳”燃烧完其核聚变燃料,瞬间坍缩引发巨大的爆炸火球,发出了一个持续几百秒的巨大“宇宙烟花”——伽马射线暴。火球与星际物质碰撞产生的大量万亿电子伏特高能伽马光子穿过茫茫宇宙,径直飞向地球,于2022年10月9日晚上21时20分50秒抵达“拉索”的视场范围,6万多个伽马光子被“拉索”收集到。经过LHAASO国际合作组几个月的分析,科学家们终于揭开了这场爆炸事件的面纱。

“拉索”收集到的信号细节表明,探测到的光子来源于主爆之后的后随爆炸。伽马射线暴事件的“主爆”,也称为瞬时辐射,是初始阶段的巨大的爆炸,表现为强烈的低能的伽马射线辐射。接近于光速的爆炸物与周围环境气体碰撞则产生“后随爆炸”,也称为余辉。研究人员表示,“拉索”首次精确地观测了“后随爆炸”的完整过程,记录了万亿电子伏特伽马射线流量增强和衰减的整个阶段,以及高能光子流量的快速增强过程。观测结果还表明,高能辐射在起爆之后不到10分钟的某个时刻,亮度突然快速减弱,这意味着观测到的实际上是一个典型内亮外暗喷流的最明亮的核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个伽马射线暴是历史上最亮的,也解释了为什么这样的事件非常罕见。未来,研究人员将继续不懈地深耕“拉索”的数据,力图揭示更多关于这场爆炸事件的奥秘。(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公共卫生·

北京之后,广州发现两例猴痘病例

6月10日,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消息,当日广州市监测发现2例猴痘病例,患者分别为43岁男性和29岁男性。经广东省、广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以及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实验室结果猴痘病毒核酸呈阳性,结合病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诊断为猴痘确诊病例。目前,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症状较轻。

猴痘是猴痘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病,猴痘病毒可以通过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猴痘潜伏期通常为6天至13天,最长可达21天。感染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随后在面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皮疹,并逐渐发展为脓疱,持续一周左右时间,之后结痂,一旦所有结痂脱落,感染者不再具有传染性。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此次病例发现后,广东省疾控中心已指导广州市按照相关方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等疫情处置工作。广东省疾控中心表示,目前猴痘对公众的感染风险低,建议民众积极了解猴痘预防知识,做好健康防护,若在国内外有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或有同性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和接触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广东省疾控中心)

·医学·

饮酒会增加60多种疾病的风险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饮酒。大量饮酒与肝硬化、中风和一些癌症之间的关联已为人熟知,但很少有研究详细评估过饮酒对更广泛的疾病的影响。最近,在一项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研究中,牛津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在中国男性当中,饮酒会增加60余种疾病的患病风险,其中有许多疾病此前并未与饮酒关联起来。

研究者使用的是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中的数据,这个生物银行中有从2004-2008年间中国10个城市与农村地区超过512000名成年人那里采集的数据。这些研究参与者都接受了有关生活方式和行为的调查,详细的饮酒模式也被记录下来。他们之中,有三分之一的男性至少每周饮酒一次,而女性参与者中每周至少饮酒一次的比例只有2%。研究者利用大约12年的医院记录,在男性参与者中评估了酒精摄入对200多种疾病的影响(还进行了基因分析,以评估疾病是否由饮酒造成)。结果发现,在207种疾病中,男性参与者自我报告的酒精摄入量与61种疾病的风险升高有关。其中,28种疾病先前已被世卫组织确认为酒精相关的疾病,而另外33种未被确定与酒精有关,如痛风、白内障、一些骨折及胃溃疡等。研究中记录了超过110万次住院治疗(任何疾病),其中经常饮酒的男性患病的风险高于偶尔饮酒的男性,住院次数也更多。另外,遗传分析中有证据表明,已确定的酒精相关疾病与酒精摄入剂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每天每4杯酒与已确定的酒精相关疾病风险增加14%有关。研究者表示,这项研究提供了酒精相关危害规模的重要因果证据,可以为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信息。

·新冠疫情·

中疾控再发新冠疫情通报

6月1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2023年5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2023年5月1日-5月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重症病例2777例、死亡病例164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161例)。

除了重症与死亡病例之外,报告还涉及全国发热门诊(诊室)诊疗情况。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热门诊(诊室)诊疗量从2023年5月1日的18.3万上升至5月16日的36.0万,之后波动下降至5月31日的29.4万。另外,关于病毒变异监测情况,报告提到,2023年5月1日-5月31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报送14732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涵盖160个进化分支,主要流行株为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前三位的分别为XBB.1.9及其亚分支、XBB.1.16及其亚分支、XBB.1.5及其亚分支。根据采样日期, XBB及其亚分支的占比逐渐增加,从5月1日-5月7日的84.6%,增长到5月22日-5月28日的92.4%。(中国疾控中心)

·动物学·

鼻须提升象鼻感知力

一头雌性非洲象鼻子尖端前视图,鼻须粗壮。图片来源:Lena Kaufmann

近日,一项发表于《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的研究指出,象鼻上粗厚、固定不动的须或能帮助它们感知和平衡物体,不过这些象须无法像哺乳动物的胡须那样任意移动。研究人员探究了动物园6头非洲象和8头亚洲象的象鼻和象须,这些象不是因为自然原因死亡就是因为严重健康问题而被兽医执行了安乐死。所有样本来自11头成年象、1头未成年象、2头新生儿象。研究人员还分析了6周大的雄性大鼠的胡须,以此比较象须和其他哺乳动物胡须的解剖学差异。

结果显示,象须粗厚结实、呈圆柱形。其中,新生非洲象的象鼻上有1220根须,而新生亚洲象有986根须。这两种象的象须都在象鼻上呈高密度、不对称分布,在象鼻尖的密度尤其高。而且,非洲象的须比亚洲象更粗,非洲象鼻尖的须数量是亚洲象的约1.7倍。此外,通过分析一头雌性亚洲象从盒子里拿水果的视频脚本,研究人员发现这头象的须在象鼻抓取或吸取水果时是不动的。这说明,象须与物体间的任何接触可能是依靠象鼻的运动,而不是象须自己的运动。这不同于啮齿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的面部须——啮齿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的面部须是通过快速、弧形抽动或是“拂动”运动来帮助它们探索环境并感知物体的。研究人员指出,象须可能无法相对于象鼻自己运动,但它们依然可以帮助象探索食物等大物体的表面,并平衡象鼻上的物体。

撰文:王馨仪、栗子、王怡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