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茹|嗨,别闹了,端午节互祝快乐有何不可?

#上顶端过端午#


(资料图片)

#浓情端午节#

#顶端•端午#

# 顶端作家造星计划 #

嗨,别闹了,端午节互祝快乐有何不可?

端午安康!

这该是最近几年尤其是今年端午节收到最多的祝福,几乎成了端午节的标配祝福语,因为不敢互祝快乐。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说了祝端午节快乐,人家会笑话你没文化,不懂历史等。

这帽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戴上后总归是颜面扫地,灰头土脸。

于是乎,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出快乐不快乐的没文化的话呢?

昨天就看到一位朋友在群里说了句端午节快乐,马上就有人贴出类似《记住:端午节是不能互祝快乐的!》的文章来教育他。

我看着看着就乐了。

我乐着乐着就动了心思。

我是不是该顶风作案,写一篇不说是针锋相对,但起码是说明真象的文章,弱弱地为那些祝快乐的人打个Call呢?

说干就干,才是好汉。

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端午,端阳,还有的地方叫中天节。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距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

“端”是开始、初始的意思,每月有三个逢五的日子,头一个就是端午。端午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古人又以奇数(单数)为阳,偶数(双数)为阴,所以也叫“端阳”。而端午节这一天两个“五”相重,因此有称为“重五”。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其实,从端午这个节日名称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节日最早是与时间节气有关的,与具体的历史人物是没有关系的,或者说是关联不大。

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讲究卫生,预防疾病。

在古代,农历五月初五,又被称为恶月恶日,因为百分之七十的人去世在夏至后的三伏天,所以要端午辟邪。

由此可见,端午起源古老,比屈原所在的时代肯定还要早了许许多多年,以至于它最初的起源由于记载不够详细而众说纷纭。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里就提出了“龙的节日”这个说法,并且从竞渡、粽子的习俗推论其源头应该在南方吴越等地。而与端午节有关的人物,如屈原、勾践、伍子胥、曹娥等也几乎都是南方人。

闻一多先生翻遍中国的各种古籍,发现第一个把端午节和屈原联系在一起的,是南朝时的一本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屈原是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人,《续齐谐记》诞生于公元500年左右,中间相差800年。也就是说,从屈原投江开始,从来没有人说过端午节和屈原有关,直到800年后才有了第一个人把端午节和屈原扯上关系。

端午习俗赛龙舟,该是庆祝龙的节日的最直观的表现,历史悠久,经久不衰,且在今日有走向全世界的趋势。刚刚还从电视上看到了英国和非洲的龙舟竞赛。

这也就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端午节的起源与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历史人物没有关联。

有专家考证,“端午节”事实上是先民崇拜“夏季”的一个节日。

中国人历来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天”在人们的心中是最大的(皇帝都被称为“天子”),是极其崇拜和敬仰的。与天有关的、最重要的就是一年的“四季”,所以,古人在每个季节都会设有一个“节日”来祭祀相应的季节,也就是祭天。这在古代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于是,一年四季对应着四个大的节日,分别是:春季——春节;夏季——端午节;秋季——中秋节;冬季——冬至节。

细细分析,古人的智慧可见一斑。

春节,大家都很熟悉。按照中国的阴历,准确的“春节”应当是二十四节气的“立春”这一天(即现行公历的每年的2月4日前后)。后来阴历阳历混用,而且阴历要比阳历使用起来方便(因为阴历可以通过观看月亮的圆缺而知),后来便以阴历的“正月初一”为春节了。所以,“春节”是祭祀春天来临的一个节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端,是开端、开始的意思。午,指的是“午月”,即中国阳历的寅月(正月)、卯月(二月)、辰月(三月)、巳月(四月)之后的“午月(五月)”。可见,“端午”是“午月开始”的意思。关于这一点在“端午”这个字面上就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

在中国的干支历法的十天干中,巳、午为火,所以,午月也是火月,对应的是夏季。与春节一样,原本的“端午节”的正日应是“芒种”(即现行公历的6月5日前后)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是“午月”的开始,但因为干支历或阳历计算不方便,所以便选择阴历的“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五月初五”实质是选择了两个“五”来用“谐音”表示“午(火)”很盛,也即对应为炎炎的“夏季”。中国古代类似这样选定节日并不鲜见,比如重阳节的“九月初九”就是选择了两个“九”,因为易经中将“九”比作“老阳”,两个“九”便是“阳的重叠”,即“重阳”老年节。

所以,“端午节”是一个反映人们祭祀“夏季”的节日。

中秋节,是八月十五。选择这一天与月亮的“盈满”寓意农作物的盈实、丰收有关。所以,中秋节是人们祭祀“秋季”的一个节日。

冬至节,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既是表达古人对“冬季”的崇拜,更是代表一年的结束(开始)。

自古以来,我国的先民就非常重视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早在周代的《礼记·祭统》便有记载:“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

古代祭祀为国之大事,亦渐渐演变为民俗。所以,几千年来,后世民众一直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四节当做一年中重要的节日来过。春节欢天喜地过大年,中秋阖家团圆赏月亮,冬至喜气洋洋迎新年,那么为何不把端午节当做一个快乐的节日来过呢?!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蒿,佩戴香囊,带五色丝线,喝雄黄酒等,哪一项不是令人愉悦使人快乐的活动呢?!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说,还是不对吧?赛龙舟是纪念龙的节日说得过去,因为中国人本就是龙的传人,竞渡之习,古时即盛行于吴、越、楚。但是,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纪念屈原?端午节为何要插艾蒿喝雄黄酒佩香囊栓五色丝线等等?这些风俗又从何而来呢?

端午节吃粽子或许与屈原有关,或许无关。因为粽子的雏形在屈原之前就出现了。端午节祭祀屈原,后来附加上了伍子胥与曹娥等,这该是执政者出于统治民众的需求,有意为之,以宣扬忠君爱民,孝感天地。当然,也有民众自发的怀念和敬仰因素,尤其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渐渐演化而来。

提高到精神层面,纪念的不仅仅是屈原伍子胥等,而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至于插艾蒿喝雄黄酒佩香囊栓五色丝线该是对应了“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该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驱除毒虫,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优良传统。民间众说纷纭的端午节为“恶月恶日”,旨在提醒大家关注健康,也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人们将屈原、伍子胥、勾践、孝女曹娥、道教人物张天师和钟馗等人物故事叠加到端午节中,上世纪40年代,在国难当头时期,端午节又被公认为诗人节,使得端午的文化更加厚重。

因为被赋予了众多的文化因素,所以就使得端午节的民俗十分丰富。那么,如此丰富的端午节民俗,何必拘泥于祭祀纪念的范围内而不敢表露内心的喜悦和快乐呢?!

针对流行于民众的端午节只能送安康不得祝快乐的现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微博上明确表示,端午和清明不太一样,端午节虽然纪念屈原和伍子胥的忠,也宣扬曹娥的孝,但更多的是防病祛病祝吉祥、让大家快乐的意义,祝“端午节快乐”才是传统。

以我看,祝端午安康也没错,但既安康又快乐,该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所以,大家还是快快乐乐地过个端午节吧,千万别把端午节过成又一个清明节!

端午快乐!端午安康!

(图片和部分资料来自网络,致谢)

作者简介:相茹,河南作家协会会员,郑州作家协会会员。居郑州,爱旅行爱写作,爱一切美好的人和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