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送到心间——走访福建省部分县市灾后农房重建户见闻

武平县东留镇新福村的刘其茂夫妇在自家富贵籽种植基地的大棚里

■本报记者 沈良坤

春节临近,灾后重建户生活过得怎么样,是令人牵挂的一件大事。日前,记者跟随福建省顺昌县、武平县和武夷山市应急管理部门前往灾后重建户家里慰问,看到了暖心的几幕。

像做梦一样,干活就在家门口

刚刚经历过寒潮的福建省顺昌县仁寿镇,早晨不免有些寒意。1月14日一大早,顺昌县应急管理局和仁寿镇政府工作人员来到吴水增家,给他送去过冬物资。

吴水增的老家原来在仁寿镇塘后村,2020年初搬进了新房,结束了他们多年来一到雨季就担惊受怕的日子。

“像是做梦一样”。吴水增告诉记者,连续下雨是最怕的,就怕房屋后面山体滑坡。他做梦都不敢想,一分钱没有花就可以搬到这里,儿子再也不用早上5点起来赶路去医院了。

吴水增是国定建档立卡贫困户,他的儿子患有尿毒症,自己和老伴儿身体也不好,无法外出务工。如今,他不仅住上了新房,还享受了就业扶持,做了安置点的保洁员,未来的生活有了盼头。

“这个小区的保洁是我在做,每个月有700元收入,加上低保补助,一个月有2000多元,我一家四口够花了。”

2019年7月,仁寿镇遭遇特大暴雨袭击,8个村1个社区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8670,房屋倒塌85户260间,严重损坏74户320间。当地政府经过摸排,确定集中重建户108户413人,选定仁寿村水西新区黄金地段作为受灾村民集中安置点,并于2020年1月修建完工,108户全部“拎包入住”。

为了让受灾村民能搬得进、稳得住,仁寿镇还通过组织技能培训,扶持产业发展等方式,让他们能够到企业上班,确保村民搬迁后收入能赶超从前。对于一部分就业困难的村民,镇政府给他们提供了公益性岗位,让他们不出家门,就能有活干有收入。

和仁寿镇受灾群众一样获得感满满的还有洋墩乡洋墩村的村民们。27户来自偏远自然村的村民,在这里住上了新居。趁着冬日的阳光,76岁的李己财早早地在自家阳台上晒起了酸枣糕。

“原来老房子的位置是一个地质灾害点,当时没有能力重新选地盖房子,一到刮风下雨,村、镇干部就提心吊胆地到我家叫我们转移到避灾点住;好在政府在这边集中建了安置点,去年搬过来后,除了没有烧柴灶不太适应,其他都适应了;不过现在这里更方便了,我卖酸枣可以赚钱,老伴儿去帮别人种烟叶赚钱,小区门口就是食用菌加工厂,不少人在那里上班赚钱呢。”李己财乐滋滋地说。

顺昌县应急管理局局长黄贞武介绍,该县按照“利于防灾避灾,方便生产生活,便于出行”的总体要求进行灾后重建,并根据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乡、镇、村和经济能人、企业等多个层次的挂钩帮扶体系,保证搬迁户有房住、有业就,真正实现困难群众“搬得进、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房子建起后,还要脱贫致富1月15日,在武平县东留镇新福村,刘其茂在自家的富贵籽种植基地的简易大棚内,正忙着平整土地,播种富贵籽种苗。

2020年6月,刘其茂家里因暴雨受了灾,房子倒塌了,本就清苦的日子更加举步维艰。好在有当地党委、政府的帮扶,为他争取了灾后重建资金,房子重新建了起来。

房子建起来了,发展可不能落后。在当地的帮扶政策下,刘其茂干起了富贵籽种植,逐步摆脱了贫困。

“今年,我种植了七八千株富贵籽,年底就能上市。我的目标是来年赚了钱,把房子扩建了。”刘其茂信心满满地说。

和刘其茂一样的还有黄坊村的种玉英,2019年7月,房屋在暴雨中倒塌,种玉英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盖起了新房。房子盖好后,种玉英搞起了鸽子养殖,生活有了保障。

天气特别冷,心里特别暖

刚刚经历两次寒潮的武夷山市天气特别冷,但岚谷乡枫溪村村民杨水茂夫妇心里特别暖。

“枫溪村的杨水茂是二女户,我们要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1月13日,岚谷乡人大主席叶和贵和武夷山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在交流冬春救助工作时特别提到。

“全村就我一户受灾,房子被山洪冲倒了,好在政府帮助我,去年把新房子建了起来。今年冬天特别冷,乡里就送来了棉被,我和老伴儿心里很暖和。”杨水茂说。

随着灾后救助制度不断完善,灾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全力推进农房灾后重建工作,让受灾群众早日搬入新居。

据了解,为确保灾后农房保质保量及时重建,福建省建立了省、市、县、乡、村农房重建五级挂钩联系制度,省直、市直部门挂钩一到两个县,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挂钩到户,对重建进度、政策落实、资金到位等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通过精准摸排,一户建立一档,对受灾群众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精准跟踪,强化督查。同时,建立重建“明白卡”,标明重建家庭基本情况、享受政策、重建面积、挂钩干部信息等,实现政府、社会双向监督。

关键词: 温暖 送到 心间 走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