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条件好多了,但艰苦奋斗精神没丢”

■本报记者 王正民 张长山 金宝权

拉开5道沉重的铁门,穿过90米长、有些潮湿的花岗岩隧道,一个闭合洞室出现在记者眼前。这就是北京市地震局延庆地震台3个子台之一——西拨子台。“这儿主要用于形变观测。

1982年建成至今,随着观测技术系统不断升级,如今这里已经面貌一新。”

延庆地震台台长朱石军指着仪器说,“以前我们每天都要来抄数据,拿回去录入计算机。如今,数据自动传输,我们在十几公里外的办公室里,通过电脑就可知晓,只需要定期巡检设备就行了。”

武晓东、王志惠两人在防灾科技学院是同班同学,1991年毕业后都被分配到台里,后来成了两口子。“以前从城区到西拨子台要先骑自行车,再换公交车,最后爬山,单程近4小时。”王志惠说,一次,武晓东到了隧道洞口才发现没带钥匙,只得回去取。“当时别提多自责了。”武晓东说。

一次,王志惠独自进洞观测,遇上停电,洞室漆黑一片,就被困住了。“幸亏老台长见我久未出去,拿手电进洞找。”王志惠说,“现在西拨子台的电路有了双保险,再不会突然停电了。”

张庄台是延庆地震台的另一个子台,由于各子台的数据在此汇总且办公区域设在这里,张庄台成为延庆地震台的“总部基地”。该台地处偏僻,位于延庆县城以西4公里处。朱石军介绍:“别人嫌寂寞,地震人却怕热闹,台站必须远离城区,越清静的地方得到的观测数据越精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张庄台既有一台台精密的仪器、一排排不停闪烁的交换机,还有水样化验室、档案室、荣誉室、员工活动室等。“延庆地震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专到精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防震减灾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朱石军介绍。

“现在条件好多了,但艰苦奋斗精神没丢。”朱石军说。此外,虽然台里只有7人,但实行24小时双员工值班值守制度;没有食堂,员工就自己动手做饭;遇到周围有重点工程建设,大伙儿就日夜盯守;观测项目成倍增加,人员没有增加,员工就不断提升能力适应新形势。

荣誉室里摆的都是奖状、证书、奖杯,这是朱石军所言最有力的印证。

在中国地震局一年一度的全国观测资料质量评比中,延庆地震台多次位列三甲。在北京市地震局的同类评比中,该台取得前三名超过30次。近年来,该台员工在工作之余,申报课题6项,发表论文20余篇。

面对荣誉,两名“90后”职工徐化超、张亚男表示,“不值得骄傲”。“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单调,这是地震人的本分,不出成绩才让人难堪。”他们说。

记者2月5日采访当天,恰逢北京市地震局副局长刘桂萍到延庆地震台走访慰问。“地震事业的发展,最终目标是解决地震预测难题。一代接着一代地跑,梦想终会成真。”她说。


关键词: 现在 条件 好多 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