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 许强

“因气温上升,青藏高原冰川正以每年80亿吨的速度减少,过去40年里,青藏高原1/4的冰川已融化,到本世纪末,融化的冰川可能达到2/3。”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认为,气候变暖带来的冰川灾害风险不容忽视,其可能造成的突发性冰(雪)崩、山体滑坡及其次生山洪泥石流等灾害,会对所经区域造成毁灭性破坏。他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青藏高原冰川灾害风险的防控。

冰崩等灾害链事件时有发生

2月7日,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楠达德维冰川突然发生冰崩,山洪夹杂着泥土、碎石沿阿勒格嫩达河一路狂奔而下,冲毁了至少两座水电站和沿途的道路、桥梁及村庄,造成至少46人死亡、上百人失踪。

针对这次发生在国外的冰崩,我国进行了应对部署。2月9日,国家防办、应急管理部组织相关部门和地区召开冰川灾害防范应对会商会,分析研判我国冰川灾害形势,要求加强冰川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等。

“这十分必要。”许强多年来一直在关注冰川引发的灾害问题,他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由冰(雪)崩、冰湖溃决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碎屑流)—堵江—溃决等灾害链事件时有发生,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他举例说,2000年4月,因冰雪融化诱发了西藏易贡山体滑坡,其形成的堰塞湖溃决后引发的洪峰流量达每秒12万立方米,是雅鲁藏布江正常流量值的36倍,超过1998年长江洪峰流量,不仅冲毁了我国境内雅鲁藏布江沿途几乎所有道路、水电站、桥梁等基础设施,而且在印度也形成严重洪涝灾害。

2016年7月17日,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阿鲁错53号冰川发生巨型冰崩,其运移距离达8公里,堆积范围达10平方公里,瞬间摧毁牧场,并直扑阿鲁错,激起10米高的“湖啸”。2个月后,其南侧的另一冰川也发生了几乎同等规模的冰崩,同样造成巨大损失。2018年10月,西藏米林县色东普沟发生特大型冰崩,堵断雅鲁藏布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利用空天地多元手段开展监测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极度敏感区,其升温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有报告指出,全球自然灾害总数在21世纪前20年大幅攀升,特别是气候相关灾害数量出现惊人增长。许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已不可逆转且愈演愈烈,冰川相关灾害也必将日益频发,如不能有效应对,将对青藏高原及其相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大工程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许强介绍,冰川融水易汇聚成为冰湖,青藏高原已经分布着大大小小数万个冰湖。冰川融化不仅会使冰湖数量快速增加,还会导致冰湖水位上涨。

“若冰湖上游冰川发生冰崩并进入冰湖,则会激起涌浪,使冰湖水位瞬间急速上涨,往往会导致冰湖溃决,形成突发性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其流经距离可达数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对沿途造成毁灭性破坏。”许强建议,将青藏高原冰川灾害防控工作纳入“十四五”规划,采用高分辨率光学卫星遥感、雷达、无人机摄影测量、地面调查等空天地多元技术手段,对青藏高原的冰川活动情况,尤其是成灾前兆,进行全面调查评估、风险源识别和监测预警,积极主动防范青藏高原冰川及其次生灾害。

“冰川多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体中上部,目前国内常用的地质调查和探测手段不适用于青藏高原。同时,冰川具有比岩土体强得多的镜面反射,移动和变化量较大,加之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大,现有遥感技术对冰川移动和冰下三维结构的探测效果较差。”许强建议,专项研发机载、星载冰川移动和冰下三维结构探测技术及配套仪器设备,力争尽快实现对冰川、雪原移动的持续动态监测和“三维层析CT成像”,为冰川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

许强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对各主要流域中冰川和山体滑坡堵江风险进行排查,并在重点研发计划中列明专项开展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重要流域重大工程和设施安全的调查评估、隐患识别、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此外,还应组织力量开展冰川灾害对正在修建和规划建设的重大工程以及重要城镇安全影响的调查评估和风险防控。

关键词: 全国 政协委员 成都 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