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猛药 动真格 治理安评机构造假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虚假报告贻害无穷,将直接导致从源头防范化解风险变为从源头埋下风险,扰乱政府安全监管科学决策,影响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阻碍安评行业自身发展。对社会而言,安评造假严重损害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如若听之任之野蛮生长,无异于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背道而驰。

近日,应急管理部党委书记黄明主持召开部党委会议,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扎实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其中明确要求铁腕治理安评机构造假问题,帮助企业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此项要求直接向安评机构造假乱象“亮剑”,为那些企图蒙混过关的造假者敲响了警钟。

安全评价的本质在于关口前移、提前预控,以做到心中有数、有效防范,然而现实中却频现造假风波。细数造假形式,大概包括以下几种:有的造假者善于无中生有,为了满足企业需求,获得经济利益,丧失职业底线,针对企业应该有而没有的安全条件,一律都写成“有”;有的则掩耳盗铃,只在报告上呈现对的、好的,故意隐瞒不符合安全条件的关键问题;有的干脆颠倒黑白,将明显“不符合”规定的内容写成“符合”,以假乱真。虽然造假的手段不同,背后却暴露出安评行业服务体系混乱、安评机构管理缺位等问题。

近年来,安评机构造假问题频现报端,已不是新闻。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涉事企业安全预评价报告和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均存在弄虚作假,第三方机构故意隐瞒涉事企业不符合安全条件的关键问题,作出了危化品仓库与民居距离符合规定的判断。

无独有偶,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涉事企业,无视国家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刻意瞒报、违法贮存、违法处置硝化废料,安全环保管理混乱,日常检查弄虚作假,固废仓库等工程未批先建,而相关环评、安评等中介服务机构严重违法违规,出具虚假失实评价报告。

深挖造假现象长期存在的根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从业人员素质较差。有的服务人员业务能力经验不足,假冒专家,走马观花敷衍企业,指出问题类似“挠痒痒”或与事实不符。第二,受利益驱使故意为之。说到底,安全评价是一项社会化、市场化的服务,安评机构自身属于企业性质,合同乙方与甲方关系暧昧,被评价企业往往以“评审通过”“结论合格”作为合同付款条件,导致安评机构可能有意忽略一些重大问题,出具虚假报告。第三,过程监管不足。目前,部分地区安评报告审查环节由企业自行主导,政府监管部门在关注服务结果的同时,缺少针对安评服务过程监管机制,对于服务过程是否合规重视不够,使虚假报告成为漏网之鱼。第四,部分地方监管部门没有合理统筹发展和安全,担心报告不合格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对于失实的安评报告“开绿灯”“睁只眼,闭只眼”,没有严守安全发展底线。

然而,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虚假报告贻害无穷,将直接导致从源头防范化解风险变为从源头埋下风险,扰乱政府安全监管科学决策,影响企业本质安全水平,阻碍安评行业自身发展。

对社会而言,安评造假严重损害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如若听之任之野蛮生长,无异于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要铁腕治理安评机构造假问题,下猛药、动真格,坚决打击造假行为,维护经济社会安全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打击安评造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加大对造假行为的打击力度,实现客观上的“不敢假”。刚刚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了有关安全评价人员职务犯罪的量刑细则,最高可以处十年有期徒刑,明确严惩造假者。2019 年 5 月 1 日施行的《安全评价检验检测机构管理办法》,以部门规章的形式进一步规范安全评价机构行为。对于相关行业部门而言,要加强对安评机构的资质审查审批、日常监管,将安全评价机构纳入年度执法检查计划,对安全评价报告进行抽检抽查,发现一起,严处一起。

加强过程监管,实现操作上的“不好假”。各地应完善中介机构信用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切断中介服务利益关联,每年对相关中介机构开展专项检查,建立“黑名单”制度和举报制度,防止惩戒不疼不痒,换个“马甲”卷土从来,让企图造假者望而生畏,让鼓动他人造假者没有可乘之机。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行业自律,实现技术上的“不会假”。细数造假者,不乏业务素质较差、专业能力不足的滥竽充数之辈,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和行业形象。因此,要把住源头关,建设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安全评价专业人才队伍,坚决清除安评机构草台班子,从服务资质、从业人员学历、从业资格、服务场地等多个方面严格审批,针对安评机构内部管理制度、服务程序、服务档案、质量控制体系和工作人员档案,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

同时,政府监管部门人员“打铁必须自身硬”,杜绝因能力不足导致“查不出问题”。

建立长效机制,实现主观上的“不愿假”。由多部门配合,多渠道反映,建立社会评价机制,实施定期考评机制,公开安评报告,接受社会监督,对考核结果较差的机构予以警示约谈、短期禁入处理,对存在造假行为的机构,通过各种途径公开曝光,让违法造假行为无处遁形,让安评“打假”成为社会共识。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造假“害群之马”严厉打击的同时,也要鼓励、关爱那些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安评机构,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创造良性的多方关系,激浊扬清,让安评机构敢说真话、愿说真话、能说真话,消除“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从而真正发挥安全评价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动真格 理安 机构 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