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乐趣
■马守业
我的阅读启蒙老师,是村里唯一一个戴眼镜的人,他家中藏书丰厚,为人低调谦和,但不善与人交际。30年前的一个午后,他送了我一本吕叔湘的《语文常谈》,一本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并叮嘱我:“好好读书,慢慢会懂的。”至于懂什么,他没有细说。虽然到现在我也不明白自己懂了什么、懂了多少,但是读书的确为我开启了一扇感知世界、认知世界的大门,让我受益匪浅。
读书,意在体味蕴含其中的人文情怀。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析与评论,正如“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差别主要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或场景,但对整部作品所展示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和人文情怀,大家一般有比较一致的认同感。比如,路遥通过《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全景展现了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及新时代农村青年的精神面貌,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特别是对那些有过农村生活经历或上山下乡体验的读者,他们不仅能从孙少平、孙少安、田润叶等人身上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更会被书中浓郁的乡土情怀和挥之不去的黄土记忆深深地打动。这如同诗人艾青写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传递出的艺术感染力一样,作者与读者所拥有的共同的人文情怀通过一本书得以传递与交融。
读书,妙在领略文字背后的意境美感。我本人比较喜欢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的笔调,淡淡的欲言又止,浅浅的含而不露,不俗不粗,不徐不疾。例如,《围城》里“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我们称那位衣着暴露的S小姐为‘局部真理’,因为真理都是赤裸裸的”;《洗澡》里“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声未响,电光先照透了乌云”,寥寥数笔,字字传神。再如,《围城》里“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当着心爱的男人,每个女人都有返老还童的绝技”;《洗澡》中“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等文字传递出的意境之美,或让人掩卷遐思,或让人忍俊不禁,进而周身通透、神清气爽。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我什么也没忘,但有些事只适合收藏。”这短短的几行字把他的“欲言又止”、他的“坚韧不屈”、他的“未曾遗忘”统统展现出来了,这种写法如同作画,大段的留白反倒添了精彩。
读书,贵在积累热爱生活的认知共鸣。杨绛先生曾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这也许是对读书何用的最好诠释。如此我们就可以试着理解,贾宝玉为什么对集社写诗颇有兴趣,而对熟读“四书五经”却相当抵触。究其原因,倒不是因为他不能,而是他不愿。读书本是一件怡情的趣事,非要“经世济用”,带着功利心和目的性去读,岂不累哉?正如孟子所言:“读书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要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读书之美、积累生活之智,把读书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于平淡中探寻新奇,于繁忙中品味宁静,于执意间领悟淡然。
能够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于书本间寻一方静谧,也算是一件幸事。
(作者单位:应急管理部规划财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