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招呼”严重干扰执法、触碰底线

日前,某市执法支队一大队长告诉笔者,随着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进入集中攻坚阶段,他们在执法中经常接到“打招呼”的电话,严重干扰了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这令他们头痛不已。

他举例说,3月底,他和一名执法人员到某机械设备加工企业开展执法检查。正当他准备让企业负责人在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上签字时,辖区政府某部门领导打来电话,让他对该企业予以照顾。几分钟后,他又接到市里某部门领导的电话,说该企业是利税大户,让他不要处罚。最后,他只能让企业抓紧时间整改,不予处罚。但他还是担心,万一整改期限到了,企业却没整改好,万一又有人“打招呼”,该如何是好。

据笔者了解,在执法检查、隐患查处、事故调查等各项工作中,执法人员常会遇到方方面面“打招呼”的情况。

有的是熟人或朋友,有的是老领导、老同志,还有的是属地政府部门负责人等。“打招呼”的理由也五花八门,有的是因为被查企业是利税大户,有的是领导想做个顺水人情,还有的甚至是想从中捞取好处。打一声招呼很简单,有时都不用领导亲自出面,只要跟同事、下级、熟人打个电话,就分分钟搞定。错综复杂的人情、犬牙交错的利益,都能用一声“招呼”串联起来。

笔者认为,“打招呼”触碰了安全底线,严重干扰了执法检查活动的正常开展和执法处罚的公平公正,可能埋下了重大事故隐患。当前,一些地方“打招呼”之风甚嚣尘上,如不狠刹这股不正之风,可能对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产生影响,也严重背离了“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初衷,十分危险。

打声招呼罢了,听上去轻描淡写,留下的隐患却十分巨大。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见阳光,就无法形成执法威慑力。“打招呼”就是对违法违规企业的纵容,企业有了“保护伞”,抓安全就可能掉以轻心,隐患整改就可能敷衍了事。纸包不住火,领导一时的“关怀”,最终可能害人害己。对宝源丰公司,吉林省长春市米沙子镇政府强调“特事特办、多开绿灯”,最终一把火敲响了凄厉的警钟。

“打招呼”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格格不入,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背道而驰。“打招呼”本质上是地方党委、政府在发展观上出现了偏差,重发展轻安全,没有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打招呼”的口子一旦打开,就将对安全生产秩序产生破坏性影响,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打招呼”一直是影响安全生产执法成效的“老大难”问题,各地各部门也一直在努力消灭“打招呼”。日前,应急管理部印发《关于加强安全生产执法工作的意见》,按照中央关于“应急管理执法体制调整后,安全生产执法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要求,突出精准执法、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全面提高执法质量、执法效能,切实解决安全生产执法工作中不精准、不严格、不规范、执法效率不高等问题。笔者以为,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层层夯实责任、严格落实,切实祛除“打招呼”这一顽瘴痼疾。

关键词: 打招呼 严重 干扰 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