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人先锋号)内蒙古地震台
在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名单中,应急管理系统有6家单位榜上有名。其中,内蒙古地震台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
4月16日15时22分,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发生2.4级非天然地震。内蒙古地震台(2021年3月完成机构改革,由原监测中心和预测研究中心合并组建内蒙古地震台)预警大厅警报声不断响起,速报值班人员立即坐在电脑前分析波形数据,测定地震三要素;组织人员在一楼会商室召开震情会商会;值班电话响起,远在200公里外的运维人员询问监测站点数据是否恢复正常。像这样的工作,自内蒙古地震台组建以来,从未间断过。
内蒙古自治区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是中强地震活动频率较高的省份之一。
为了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内蒙古地震台一直将监测预报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一个鲜为人知的地震台站
如果不是2017年内蒙古地震台对外向市民开放,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呼和浩特城区繁华热闹地段,在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有这么一个部门。全年无休24小时坚守值班、快速准确记录着每一次大地震动、及时研判发震地区未来的地震形势,多年来,内蒙古地震台始终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理念,不断提升地震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为保障全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而奋斗。
科学研判震情
奔赴野外工作
内蒙古地震台承担着自治区所有测震台站、强震台站、地球物理台站及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站的运行维护工作。维护人员常年奔波在东西跨度达2000多公里的土地上。
“晒太阳”“冻冰棍”是野外工作同事们的常态,无论寒冬还是酷暑,他们风雨无阻;饥一顿饱一顿,满身尘土再前行。
在通辽地区野外架设台站工作队,年龄最大的张建中已57岁,在地震行业领域已经工作30多年的他说:“如今地震监测预报领域依然是世界性难题,但是我们对地下结构的探测、对地震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在多项野外工作中,都能看到工程师翟浩的身影,他把全区的监测点都走遍了。翟浩常说:“我是年轻人,必须吃苦在前。我想一直好好干下去,老一辈地震工作者的坚守和敬业奉献是我学习的榜样。”
内蒙古地震台在完成繁重的日常工作和应急任务的同时,先后承担“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一带一路”地震监测项目、冬奥会保障项目和自治区重大专项等,为防震减灾事业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球物理台网负责人查斯毕业于北京大学,2002年从包头地震台开始从事防震减灾工作。这两年,他有了一个新的称呼——打井队长。在负责冬奥会保障项目之一的晋冀蒙监测能力提升项目中,查斯组织完成的2个台站22口地电观测井已建设完毕并投入试运行。查斯说:“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但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一切努力都值得。”
2019年4月,“一带一路”地震监测项目开始后一段时间,野外勘选工作火热进行。
内蒙古地震台的男同志前往一线,而女同志则负责坚守台网。对于驻守在台网的工作人员来说,工作量加倍,年轻人和老同志同时担负起台网连续繁重的值班任务。留守值班的娜仁花已54岁,她克服各种身体不适,与年轻人一起奋战在值班岗位。她常说:“只要工作需要,我会一直坚守在监测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