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多维度找痛点辨风险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工作、生活秩序正常。经文化和旅游部测算,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已经超过了疫前同期水平,这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了中国经济后疫情时代的蓬勃生机。

纵观全球,经济恢复前路并不明朗,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全球经济远未触及疫情前水平。面对复杂形势,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然具有后疫情时代的相对优势,将吸引国内外资本长期流入。但必须认识到,疫情使经济发展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安全防范的重心必须随之转移,对新风险、老风险的新表现须提前研判、加紧防范。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52.7万亿元,同比增长2.7%,对经济贡献率为33.1%。可以看出,投资仍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推进器。未来几年,我国将稳步推动“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基建投资。基建投资不但将继续带动投资引擎反弹,还能通过基础设施优化,大规模培育消费新场景和新渠道,进而带动消费长期回暖。对比以往基建任务与“两新一重”建设目标,可以发现,基建的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我国虽被称为“基建狂魔”,建筑技术进步不小,但建筑施工现场还是大量依靠人力。而且,建筑市场大量存在非法转包、违法分包、违规挂靠等行为,安全经费的落实、现场管理的规范和一线人员的安全防护仍然得不到完全保证。据中国建筑业协会公布的《2020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建筑业从业人数去年同比减少60.45万人,分析人士称原因之一就是建筑业安全风险居高不下,年轻人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

消费连续七年成为我国经济第一拉动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消费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仍为54.3%。疫情减少了不少消费,却促进了汽车等产品的购买量上升。2020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比上年末增加1937万辆。汽车消费的增加进一步推高了道路交通领域的安全风险。中国自行车协会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的电动自行车年销量超过3000万辆,社会保有量超过3亿辆。分析可得,城市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碰撞事故风险也将大幅上升。随着国内疫情进一步好转,国内旅游市场恢复迅速,客运领域会出现“报复性”增长,甚至会超过2019年水准。在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没有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道路交通安全形势需要重点关注。

对于餐饮、娱乐、旅游等体验式消费的“报复性”增长,相信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已经让不少人有了亲身感受。应急管理部公布的2020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十大典型案例中,就包括福建泉州欣佳酒店“3·7”重大坍塌事故、山西临汾聚仙饭店“8·29”重大坍塌事故、山西太原台骀山滑世界农林生态游乐园有限公司“10·1”重大火灾事故等3起涉及酒店、餐饮和景区的事故。对于2021年很可能出现的国内旅游、娱乐、餐饮等体验式消费的井喷式增长,安全风险不容小觑。由于人员大量聚集,景区、酒店、餐馆和民宿等,特别是一些网红打卡点,将会成为踩踏、火灾、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高风险区域,涉众型风险值得高度警惕。

安全风险不仅与人类活动有关,还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指出,气候变化导致的包括热浪、强降雨等在内的极端天气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影响范围在一些地区呈显著上升趋势。国家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的《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中指出,过去五年(2015—2019年)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5年。从1961年至2019年,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平均年降水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而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年累计暴雨日数每10年增加3.8%。极端灾害天气除了造成大范围城市内涝和山洪等灾害外,还是生产和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诱发因素。例如,2016年4月13日,由于出现强对流天气并伴有雷雨大风,广东省东莞市麻涌镇中交四航局一厂区发生龙门架倒塌事故,导致附近工棚坍塌,多人死亡。可以说,极端灾害天气的防范已经与安全生产事故联系得越来越密切。

安全是人和企业等个体内因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后疫情时代,我们要“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以更广阔的视角去辨识安全风险。简而言之,就是要从微观到宏观进行多维度的安全风险辨识。

要剖析个体行为,从工艺、素质、能力和偏好等方面进行判别,找到个体的弱点;要对个体无法控制的环境进行探究,发现建(构)筑物、设施和道路等的不足;应从中观的教育和组织角度解析,抓住安全教育培训、监管执法、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要用宏观的思维,深挖与安全相关的经济政策、科学技术、国际关系、大气变化等更高维度的关联。

风险是客观存在和动态变化的,但风险的管控是主观的,可以持续改善和加强。后疫情时代,我们要跳出安全看安全,实施多维度辨识,及时准确找到“痛点”,依靠科学技术,采取系统、接“地气”的措施,更加有效管控风险。

关键词: 疫情 时代 多维度 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