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定真:用科技创新补齐气象灾害防御短板

“补齐气象灾害防御的短板,必须做到气象科学和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技术突破密切结合。尽早突破社会大数据用于灾害预警研究和应用的瓶颈。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科普教育。”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国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次高,分布地域广,社会影响大。其中,气象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经济损失占全部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频率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灾害的相互耦合影响更加突出。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受灾害的影响仍然很大,农村人口因灾致贫或因灾返贫风险依然存在。

为了保障社会生产和生命安全,我国气象部门在努力提高监测、预报水平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16部雷达组成新一代天气雷达网,7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乡镇覆盖率达到99.6%,建成了集生态、环境、农业、海洋、交通、旅游于一体的专业气象监测网。全国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6%,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38分钟,台风路径预报提前到3至4天,初步形成无缝隙智能化的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但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安全、生物安全等受到威胁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强。台风、地震、干旱三大巨灾链系统的形成,灾害连发、多灾并发、灾害群发和集中爆发,扩大了影响范围,加重了损失程度。自然灾害、环境灾害预警产品的质量、精准度、传播能力等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存在。

解决这些问题,要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补齐气象灾害防御的短板,必须做到气象科学和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技术突破密切结合。可以预期,量子计算会带来计算能力的提高,使数值天气、气候预报预测精度和时效大大地提升;北斗系统将提升气象要素观测精度和丰富观测内容,并且改善预警发布的精细化贴身服务;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加快对于海量数据的判断识别时间和实时对于灾害影响的评估,为预警发布争取更多的提前量,并且防灾指导更有针对性。

当然,我们还需要尽早突破社会大数据用于灾害预警研究和应用的瓶颈。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科普教育,弘扬科学思想,讲求科学方法,狙击谣言。对于智慧城市的防灾减灾功能提升,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提升政府防灾治理能力,提升均等化公共服务水平都是有益的。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十四五”规划带来的科技创新成果一定能够为“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更好地保驾护航。(朱定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

关键词: 科技创新 气象灾害 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