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国方:破局“城市看海”必须重视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治理城市内涝的基础工作。要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资料和成果,借助专家团队力量,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系统深入开展基于大比例尺底图的城市内涝风险评估。”

4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继《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之后发布的关于城市内涝系统治理的又一重要文件。

我国对城市内涝的治理经历了几个变化,从最初重视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到重视“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措施的实施,再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模式,即全流域、全市域、全过程、全社会、全要素、全方位、分阶段、有重点的多维治理。《意见》既强调了用统筹的方式、系统的方式来解决内涝问题,也体现着动态的、整体的、永续的和底线(风险)的思维方式,治理目标明确,治理措施要求科技赋能、投入加大、部门协同、因地制宜、一城一策等综合系统应对。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城市内涝风险也在不断演化。一方面,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口和财富不断向城市集聚,暴露于内涝风险的人口和财富相应在增加。另一方面,全球变化,气候变暖,内涝易发的城市空间增加,内涝发生的可能性也在增加。还有,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的大量涌现,使城市运行系统日趋复杂,风险种类不断增多。城市内涝不仅本身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会引发衍生灾害、次生灾害。因此,如何真正改变“城市看海”的窘境?

一是端正投入认识。要改变防灾投入没有回报的错误认识,认识到治理城市内涝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减少灾害损失,负负得正,就是增加社会财富。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防灾减灾领域投入一个单位能够获得七个单位的回报。治理城市内涝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既是重大民生工程,又是重大发展工程。

二是加强应用研究。一般来说,内涝水深越深,灾情越重。由于我国各地地理条件、发展阶段、社会文化等千差万别,很难用划一的参数来表征这一规律,然而在具体城市的内涝风险评估中又不可或缺。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几乎没有这方面的个案研究积累。

三是重视风险评估。城市内涝风险评估是治理城市内涝的基础工作,也是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要充分利用正在开展的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资料和成果,借助专家团队力量,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系统深入开展基于大比例尺底图的城市内涝风险评估。

四是强化宣传教育。要采用线上和线下、实体和虚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途径和手段,全方位宣传城市内涝防治的意义、重要性及方法,全面增强城市内涝风险防范意识。

(翟国方 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规划与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风险分析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

关键词: 城市 必须 重视 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