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强:多措并举 开展全民防灾减灾文化建设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地处川陕甘接合部,构造断裂发育,既造就了“秦蜀锁钥”“川北门户”的地理优势,又让朝天区面临防灾减灾严峻形势。长期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文化建设,持续加大防震减灾文化建设投入,紧紧围绕地震监测能力现代化、抗震设防水平现代化和防震减灾文化现代化,夯实宣传阵地,持续营造全民防震减灾良好氛围。

在校园科普中,把握“课堂+课间+课外”。一是实施课堂“3+4+5”。以全职、兼职教师和学生为“3”要素,以集中讲授、分别提问、自主创作、师生互动为“4”环节,以手抄报、黑板报、小作文、读书笔记、安全备忘录为“5”成果。二是实施课间“看+唱+练”。在德育早课,利用宣教视频讲安全。制作《朝天区防震减灾儿歌》,编排《朝天二小防震减灾快板操》,在全区幼儿园、中小学推广。扎实开展开学安全第一课、防灾减灾宣传周校园行、校园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三是实施课外“研+学+旅”。选拔“防震减灾学生科普宣传大使”,开展“我给爸妈讲地震”“地震来了不要慌”等主题广播演说活动。依托校园科技节,开展防震减灾发明活动,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依托区内科普教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研+学+旅”主题活动。

在全域建设中,打通“社区+农村+园区”。一是实施社区“上+中+下”。上有宣传标语,融合应急管理、消防安全及森林防火等多种类宣传口号,营造全民动员、全民关注、全民盯防的良好氛围。中有音视频播放载体,利用社区LED显示屏、广播和广场舞流动音箱,同步播出隐患排查治理典型案例等。下有安全宣传栏,集中建设安全文化宣传长廊,及时张贴防灾减灾政策要求、安全提示、事故通报等。二是实施农村“村+组+户”。各村根据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编制防灾减灾救灾五年规划并整体纳入区级“十四五”规划。各组大力发展农村防灾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开展宣传培训、应急演练。各户通过集中宣讲、专业培训及现场观摩,提高灾害风险评估、预测、监测、防范和处置能力。三是实施园区“防+抗+救”。全面加强地震预警终端在企业中的应用推广,提高企业地震应急能力。落实企业震害防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要求,逐步提高防震抗震水平。扎实推进各项应急预案修订,努力提升全灾种应对水平和综合处置能力。

近年来,朝天镇第二小学、曾家中学先后被评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大巴口社区、中子铺社区等6个社区被评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朝天区地震陈列馆被纳入省级博物馆名录,朝天区地震科普体验馆、安全体验中心被评定为四川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朝天区防震减灾儿歌》获四川首届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大赛科普微视频类二等奖。

当前,朝天区正处于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时代防灾减灾文化建设的新特点、新方向,朝天区始终坚持创新载体,坚持因地制宜激励全民共建。当前,公益新媒体发展迅速、利于传播且覆盖面广,必须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搭建以村村响、广播电视、短视频为主的防灾减灾文化宣传载体,坚持平面在前、影视优先、立体建设、综合利用的原则,全面优化沉浸式、体验式、研学式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平台,持续丰富载体类型、提升载体质量、发挥载体效能,因地制宜,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始终坚持创新形式,确保层次鲜明满足群众期盼。把防灾减灾动画、体操、儿歌带进校园,把印有防灾减灾知识的蒲扇、碗筷、光盘等发到农村,把防灾减灾书本、舞曲、挂画送进社区。群众日常生活需要什么,防灾减灾文化形式就依附什么。同时,还要将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民俗与防灾减灾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切实让文化建设转化成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的增强和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将始终坚持创新服务,释放文化活力,提高生产动力。防灾减灾文化建设,既要聚焦主责主业,又要强化行业服务,充分运用气象科普、地震预警、防汛抗旱等防灾减灾技术,全面服务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把文化建设的成果全面释放到社会生产、生活中,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乡村振兴贡献文化力量。

栈道之都,养生朝天。我们将一如既往,增强防灾意识,弘扬减灾文化,以文化朝天助推文旅朝天建设,以安全朝天护航人文朝天发展,以生态朝天加快和谐朝天进程,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繁荣和谐现代化新朝天,贡献防灾减灾力量。

关键词: 并举 开展 全民 防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