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每个集中安置点都有汉藏双语消防员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平均海拔约4200米。5月22日,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一支支“橙色”的消防救援队伍火速赶赴震区,奋战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

日夜兼程奔向地震灾区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消防员的身影;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他们排危除险的行动。地震发生后,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第一时间启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预案》,调集西宁、海南、玉树、果洛及训保5个支队70辆消防车辆、296名消防员,携带生命探测、破拆起重、顶撑防护、警戒洗消等装备器材,赶赴地震现场开展人员搜救、隐患排查等工作。

总队前方指挥部到达现场后,立即对玛多县受灾情况进行研判部署,安排各搜救队分别前往玛查理镇、花石峡镇、黄河乡、扎陵湖乡等地。

果洛支队迅速派出一支轻型地震救援队,日夜兼程赶赴灾区。位于灾区的玛多县消防救援大队于5月22日7时20分抵达黄河乡居民点后,立即开展隐患排查,转移受灾群众。果洛支队增援力量急行282公里,于5月22日7时25分抵达玛多县城,派出救援力量在花石峡镇开展搜救排查工作,深入学校、住宅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转移受灾人员。

据了解,5月22日,该总队共计排查隐患点750余户,疏散群众2000余人,协助搭建避灾帐篷50余顶。

全方位保障受灾群众安置

灾情发生第二天,青海省消防救援队伍的工作重心由搜索、排查、转移群众,转移到保障震区群众恢复生产生活。

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成立临时党委,各救援力量成立临时党支部,组建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总队长陶林要求,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严格队伍管理和思想教育,全方位保障受灾群众安置。

此外,该总队出台《灾区过渡安置点防火标准》和相关消防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合力做好火灾防控等工作。总队前方指挥部组织防火监督人员,到各个安置点协助、指导安置帐篷搭建,派出专业力量,成立备勤驻防巡查组,开展“防、灭、宣”一体化服务保障。

果洛州生活着不少藏族群众。在省民宗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中心支持下,各级执勤力量翻译了汉藏双语消防安全宣传彩页。每一个集中安置点都安排有双语消防员。现场巡查人员组织群众,开展了应急疏散演练。

截至5月27日,青海省消防救援队伍在各安置点共开展防火巡查110余次,消除火灾隐患144处,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运送生活保障物资24吨,搭建帐篷1150余顶。

此外,总队在集中安置区成立流动消防站,制定重点安置场所灭火应急救援预案,开展实兵实装实战演练;督促当地乡镇政府成立消防管理办公室,组建义务消防队伍,配备灭火器等常规消防器材,开展24小时不间断流动巡逻。

为指挥决策提供立体化支撑

“连得上、听得见、看得清,能组网、能图传、能分析”是消防救援队伍对信息通信保障的总体要求。在此次地震救援中,总队先后调集通保大队及果洛、西宁、海南、玉树、训保支队5支应急通信保障队伍,33名通信保障人员,7台通信指挥车、13架无人机、33件套通讯设备奔赴一线。

各级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利用“卫星+有线”“公网+专网”的融合通信方式搭建了纵连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及省总队指挥中心,横连省委、省政府及省应急管理厅的可视化指挥调度体系,利用长航时固定翼无人机制作了灾区现场全景图、二维图,为灾情救援提供了立体化、可视化的指挥决策支撑体系,并先后保障前方指挥部有效通信近30个小时。

地震发生后,按照《战勤保障力量编成标准》和“模块化调集、机动化运输、机械化装卸”的保障原则,总队调集1支战勤保障支队与4个战勤保障分队,出动80余名战勤保障人员和10辆战勤保障车,携带2.8万余件套装备及生活物资。到达现场后,各级战保力量迅速选址搭建营地,确保包含指挥部、宿营、饮食保障供水供电等区域,具备作战指挥、住宿餐饮、卫勤医疗、通讯网络等功能,为打赢抗震救援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 青海 每个 集中 安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