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所有村(社区)年内将实现“十个有”
本报讯 记者黄雄 实习记者张移珍报道 有组织体系、有大喇叭、有警报器、有避难场所、有风险地形图、有明白卡、有应急值守、有应急照明、有小册子、有宣传栏——如今,广东省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为契机,以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十个有”建设为抓手,全方位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切实筑牢“第一道防线”。
按照计划,该省今年将实现行政村(社区)“十个有”建设全覆盖。截至目前,该省已有15572个行政村(社区)开展“十个有”建设,占比8.4%。
打造“样板村”
每个村(社区)都有应急队伍,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应急培训,各类高科技“零距离”守护安全……这些“安全感”满满的生活图景,在年内将成为广东所有村(社区)居民生活的日常。
广东是全国台风、暴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最多、灾情最重的省份之一。村(社区)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道防线”,提升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尤为迫切,为此,广东着力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心下沉到村(社区),针对基层防灾减灾救灾的基础设施短板,提出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
该省组织编制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模板,明确了“十个有”建设内容,统一规范了建设要求和标准。组织编印的《广东省防灾减灾手册》,通过手工绘制的图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23类自然灾害和常见事故,帮助公众认识灾害事故,掌握避险自救技能。该手册不仅被发到各级各地,还被制作成线上电子书广泛传播,进一步促进“十个有”建设。
2020年,行政村(社区)“十个有”建设启动,广东选择了广州市花都区赤坭镇竹洞村、汕头市南澳县后宅镇西山农村、阳江市海陵试验区新盐村、清远市英德市大站镇大塘村、清远市连州市保安镇卿罡村等5个行政村进行试点,着力打造“十个有”样板村(社区)。
在样板村(社区)带动下,广东涌现出一大批做得好、有实效的“十个有”村(社区)。2020年,该省共有766个村(社区)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其中120个村(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带来新变化
“暴雨即将来临,请大家迅速转移到村里的应急避难场所。”5月2日14时30分,广州市花都区气象台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区三防指挥部决定,启动花都区防暴雨四级应急响应。
接到通知后,竹洞村的村干部立即启用大喇叭应急广播系统,发布暴雨信息,通知村民到应急避难场所避雨。村民们在村干部的引导下,按照平时从明白卡、应急宣传手册上了解到的防灾减灾知识,进行积极有序撤离。就连村里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也从“十个有”建设之初的不配合,到现在一听到大喇叭预警就主动撤离。
“暴雨来临前,村干部通过大喇叭反复宣传暴雨天气的危险性,带领我们撤离,保障了我们的安全。”一名孤寡老人对“十个有”建设赞不绝口。
2020年12月以来,竹洞村逐步落实“十个有”建设,在建设大喇叭应急广播系统时,在村委会安装了4个远程号筒扬声器,在每个经济社及生产队安装了46个号筒扬声器,确保预警信息可以第一时间传达给村民。
江门市蓬江区潮连街道豸冈社区下辖6个自然村,社区一水域曾因管理不到位,经常有人野泳,溺水事故时有发生。
开展“十个有”建设后,该社区利用大喇叭应急广播系统开展警示宣传,派出防灾减灾小分队进行日常巡查,对游泳人员进行劝阻,并设置警示标志牌,提高“禁区”辨识度。村民表示,如今该水域秩序井然,再没发生过一起溺水事故。
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街道紫荆社区居民张大娘对“十个有”建设带来的变化深有体会。她告诉记者,如今,社区的安全管理比以前更到位,台风天有应急大喇叭随时播报预警信息,楼道和房屋角落都安装了应急照明灯,宣传栏上的社区风险地图将危险点标得明明白白。“像我这样的高龄老人和一些行动不便的人,每次一有灾害预警,社区工作人员就会上门通知并帮助我们避险,让我们很有安全感。”张大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