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应急管理系统党员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摘录

应急管理系统5位党员代表与记者见面交流。本报记者 虞政 摄

6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为安全守护 为生命逆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5位应急管理系统党员代表,围绕“为安全守护 为生命逆行”这一主题,与记者们进行交流。

这5位代表分别是:湖北省消防救援总队武汉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站长助理陈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党委委员、科技委主任蒋海昆,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韩沂妗,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奇乾中队政治指导员、党支部书记王德朋。

红星新闻记者:陈建您好,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您和队友奋战在抗疫一线,能否讲一下你们的故事?

陈建:去年从1月23日武汉关闭离汉通道至5月1日,我和队友转运医疗废弃物的里程达2万余公里。我们转运的不光是普通新冠病毒医疗废弃物,还有其他病人的医疗废弃物,这些医疗废弃物在一起,危险性更大。一桶医疗废弃物轻的有二三十公斤,重的有七八十公斤,需要两个人一起抬。普通人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就是站着不动,也会不停地冒汗,我们要从医院将一桶桶医疗废弃物搬上车,运到三四十公里外的处理站,再一桶桶卸下来。

我们一手抓火灾防控主责主业,一手抓涉疫勤务等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共执行涉疫勤务15万起,转运涉疫人员2.3万人次,搬运物资3.2万吨,转运医疗废弃物341吨。我们还在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实行24小时执勤备战。我们不是天生的消防战士,但当危险来临时,职责和使命让我们义无反顾,勇敢逆行。

上游新闻记者:矿山事故救援是世界性难题,请问肖文儒,您参与了山东栖霞笏山金矿事故救援,11名矿工被困14天后被成功救出,不少人评价说这是生命的奇迹、救援的奇迹,这个奇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肖文儒:矿山事故救援是集专业性、技术性、业务性、实战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安全救援、科学救援,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要有实战经验,以及担当奉献精神、竭诚为民情怀。

山东栖霞笏山金矿事故救援,我们历经14天,从600多米深的地下成功救出11名被困矿工,创造了救援的奇迹。这个奇迹的创造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我们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手段开展救援;第二,事故发生后,从应急响应、队伍集结、救援力量调集、指挥决策到救援救治,全流程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第三,得益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益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得益于中国制度的优势。

在这起事故救援过程中,有个非常感人的场景。被困人员在600多米深的井下,通过一个钻孔传上来两张纸条,其中一张纸条写着:“麻烦再送一部电话,作为备用,联系不到你们,我们就找不到党了。”我们的矿工兄弟在身处绝境时,首先想到的是党,把生的希望寄托给党。这个场景再次印证了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封面新闻记者:随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不断推进,应急管理部门机构设置、工作机制发生许多变化。请问,作为改革的亲历者,你们有何切身感受?

肖文儒:我最大的感受是,应对处置重特大灾害事故的能力显著提升。改革后,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安全生产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山东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山东寿光洪涝灾害以及其他灾害事故救援中,专业互补,密切合作,共同战斗,圆满完成抢险救援任务,充分展现“1+1>2”的改革成效。

蒋海昆:机构改革以来,地震监测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现在国内地震自动速报定位时间大概是2分钟,人工修订的正式速报定位时间大概是10分钟。地震系统积极融入“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开展爆破、塌陷等非天然地震事件监测速报。非天然地震事件的定位时间,从原来的1个多小时缩短到现在的20分钟左右。“地震应急一张图”“地震信息服务平台”等的落地,为地震应急指挥提供了高效信息保障。

陈建:作为改革的亲历者,我从三方面谈一下个人感受。一是机制。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在应急管理部的直接领导下,实行24小时全天候执勤备战,必要时会提高战备等级。二是专业。以湖北为例,省消防救援总队成立抗洪抢险专业队、地震专业队、化工处置队,各支队成立专业队,各大队成立专业分队,各中队成立专业班组,体现从“单灾种”应对到“全灾种、大应急”的转变。三是保障。还以湖北为例,针对消防救援队伍的特殊性、职业的危险性,省里在子女教育、家属随调、交通出行、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让我们的职业荣誉感进一步提升。

韩沂妗:机构改革后,应急管理体系得到重建,应急队伍越来越职业化、专业化。就拿我从事的防汛抗旱工作来说,以前遇到暴雨灾害预警,要经过多道程序报请,才能进入应急处置和救援环节。现在,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应急管理部门,在收到暴雨灾害预警时,应急管理部门可以直接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靠前统筹指挥,最大限度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极大降低了因职能分散导致的协调成本,形成了统一指挥、综合协调、高效运转的应急处突工作合力。

王德朋:奇乾中队不断提升遂行多样化救援任务的能力,在转型强能之路上闯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我们定期与应急管理、林业、气象等部门沟通交流,会商研判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经常与地方专业扑火队进行交流,加大了工作广度和深度。我们坚持火怎么打,队伍就怎么练,每个月都安排进山入林训练。组织指战员跨省见习,抓住指挥员培训、技能比武等契机,沟通交流,共同提高。实行跨省驻防,开展防火宣传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增强全民森林火灾防范意识,实现从重火灾扑救到重火灾预防的转变。

中国日报记者:请问蒋海昆,您认为这些年,我国在地震应对方面有什么变化?地震研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您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蒋海昆:我觉得最大的变化是地震监测能力显著提升。无论是地震站网的密度、地震定位的准确性,还是数据服务产品的丰富程度,这些年来都有明显提升。例如,从地震定位时间来看,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地震定位用时13分钟,今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地震,地震定位仅用了9分钟。一方面是地震定位时间显著缩短,另一方面是地震定位精度明显提高。

我一直从事地震监测预报研究,这是非常冷的“冷板凳”。之所以能在这个领域一直坚持,有三点原因。一是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作为党员,既然选择了这样一份工作,我们义不容辞。我到过很多地震现场,看到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伤害,心里非常难过,更加坚定了我坚持地震监测预报研究、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决心。二是前辈的引领。地震系统有一批兢兢业业、不计得失的科学家,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三是科学进步的需要。任何冷门的科学都需要有人去探索,功成不必在我,但是功成必定有我,只要我们持续不断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应急管理部门365天24小时值班值守。请问几位代表,尤其是像韩沂妗这样的女同志,是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的?

韩沂妗:我工作的地方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夏季极易遭遇“坨子雨”等极端天气。夜晚值班是常态,在我离家去值班时,我女儿经常哭个不停。同事经常问我,怎么忍心丢下女儿去干这份工作,我无法做出具体回答,因为我们接到预警时,除了义无反顾,别无选择。我是一名党员,一名应急人,同时我也是妻子、孩子、母亲,有多重身份,面对工作和家庭,很多时候都靠家人默默支持。百姓过节,我们过关,我们的休息时间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非常希望我的家人可以作为社会公众参与到我的工作中,尤其是我的女儿。因为我的女儿很喜欢消防员,所以我经常跟她讲,“妈妈要和消防员叔叔一起去救人了”,“妈妈还是防火员,如果你发现森林里哪个地方冒烟,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妈妈,妈妈会去保护我们的森林”。这样,她就知道妈妈不陪她时都会干什么,有一种参与感,也可以慢慢理解并支持我的工作。

陈建:在去年抗击疫情期间,一天,当我转运完医疗废弃物、回到执勤点时,儿子突然给我打来电话,问我知不知道这天是什么日子,我思来想去都没想起来。他说:“爸爸,今天是你的生日,你都忘了吗?”因为怕家人担心,我一直没有告诉他们我在抗疫最前线。后来在家人一再追问下,我才说出实情。他们不但没有怪我,反而让我做好防护,注意安全。消防救援队伍24小时执勤备战,越到过节的时候,我们就越繁忙。22年来,我没有在家里过一个春节,家人的关心支持是我干好本职工作的坚强后盾。

王德朋:我讲几个故事。我与爱人原定于去年冬天举办婚礼,但由于当时的降水量较少,春防战备形势不乐观,我主动放弃休假。在森林消防队伍中,有很多像我一样的指战员。比如,王震,奇乾中队的“司炉工”,入职11年,曾连续9年没有回家过年,就为了保障中队在冬天能够正常运转下去。2019年他当了爸爸,但当他终于休假回家时,他儿子对他感到陌生,因为在他儿子的印象中,爸爸往往出现在视频通话里。王震现在是中队的优秀党员,队里的年轻指战员都向他学习,学习他踏实、务实的奉献精神。

长久以来,我们消防指战员的家属都十分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有家人的支持,我们一定会干好本职工作,当好党和人民的消防卫士。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请问韩沂妗,您参与暴雨橙色、红色预警值守巡查排险等百余次,有什么难忘的故事或体会?在排查隐患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韩沂妗:我给大家讲讲值守中发生的小故事。去年端午假期,夷陵区遭遇特大暴雨,河道水库的水位已经多处“超警”,市政交通告急,就在这时,指挥中心突然断电了。电可以断,但应急指挥不能断。我们用手机、蜡烛、电筒搭起了一个临时调度指挥部,然后继续到现场查险除险,顺利完成了红色预警处置任务。这是我们工作的常态,有险必查、有急必应、有难必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去年3月,防汛备汛黄金期和疫情防控关键期重叠,夷陵区很多在建涉水工程的工人无法及时返工。但是汛期不等人,经过多方努力,我们协调到本地施工队伍和施工机械进场,及时清除了隐患。

海报新闻记者:请问两位消防员代表,印象最深刻的抢险救援是哪一次,对你们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陈建:消防救援队伍的救援任务很多,各有不同。就拿一个多月前武汉市蔡甸区遭遇的九级龙卷风来说,接到调度指令后,我和队友们迅速携带器材装备赶往现场。到达现场时,已经是当日22时左右,现场一片狼藉,一棵棵大树要么被拦腰折断,要么被连根拔起。我们负责最大一片废墟的搜救工作。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二次坍塌,我和队友钻进钢筋林立的废墟下,进行定位搜索、破拆支撑,打通生命救援通道。在没有办法使用器材装备的情况下,我们用身体去支撑,用肩膀去扛,用双手去破拆。经过8个多小时紧张搜救,清理出6辆被挤压的车辆,救出20多名被困群众。我们不是不知道疲倦,也不是不知道辛苦,但面对一双双被困群众的眼睛,我们没有办法退出,只有一往无前开展救援。

王德朋:改革转制后,我印象最深的任务是2019年“6·19”内蒙古大兴安岭金河林场森林火灾扑救。这场火灾涉及的植被是高山偃松灌丛。它含油量非常高,一遇火就着、一着就大,由它引起的火灾是出了名的难打难救。我们中队负责的区域是火势最猛烈、地形最复杂、条件最艰苦的东南线。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我们与友邻单位实现了合围。但是如果以前发生这样的火灾,我们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实现火场封控。这得益于改革转制后,整个指挥机制和协调调动更加顺畅。而且我们按照部署,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比如,我们建立高效的指挥平台,随时知道我们和友邻单位的位置以及瞬息万变的火场情况。现在天上有无人机,空中有直升机,地面有灭火装甲战车,这些新特装备,让整个救援如虎添翼,灭火效率大大提高。

北京青年报记者:奇乾中队常年驻守在原始林区。请问王德朋,您是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生,为什么会选择去林海深处守护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

王德朋:在本科毕业被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大兴安岭支队时,我就听过奇乾中队。那时我就想,是不是有一天能够去奇乾中队。北京林业大学有一句话,叫做“替山河妆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学林学相关专业的我想去祖国最美的林区去看一看。

我到奇乾中队后,就被这里的人和事感动着,也渐渐理解了奇乾精神——“忠诚、坚守、创业、乐观”的含义。现在,我会像24代奇乾中队的指战员一样,身在最北疆,心向党中央,把祖国北疆林海守护好。

(本报记者罗地生根据见面会实录整理)

关键词: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举行 应急 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