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花开竹编梦

民国初,江苏泰县有个姓陈的年轻人,以竹匠谋生,游走四方,最后在叶榭东南隅薛家堂安家,改名朱松元。他曾被张泽大户徐家请去做竹匠活。其中,有一件是女红所用的针线匾,篾细如丝,图案丰富。最值得一说的,是针线匾窄短的足部藏有八面暗窗。可说是稀世珍品!据说,仅这件器物足足用了37个工时。传闻一传十,十传百,这一时成了当地民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他就是叶榭竹编代表性传承人王妙兴的大大(爷爷)。

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是民间的一句老话,根植人心。朱松元有三子,他把希望寄托在了二儿子朱记成身上。于是,11岁的朱记成走上了竹编之路。其间,让他最怕的,便是父亲手中的篾尺,经常被打得喊“救命”。篾尺下出细活,朱记成15岁时,他的竹编技艺已非常娴熟,终于和父亲的篾尺彻底说“拜拜”。18岁时,他与叶兴6队(今兴达村)一王氏女子喜结良缘。遂后,朱记成变成了王记成。再后来,便有了王妙兴。王妙兴16岁跟父亲学竹编。温顺的他不怕吃苦,就怕父亲从他大大那里学来的,使用起来已经炉火纯青的篾尺。平时,若是工艺没达到父亲的要求,身上便会出现篾尺的印记,第二天在隐隐作痛中,父亲还会大声训斥他:记牢,要做个别人上门来请的竹匠!出去吆喝那是讨饭!这话王妙兴至今记忆犹新。在那少吃缺穿的年代,他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那年春节前夕。一个比王妙兴小几岁的少年走进王记成家。他就是后来在松江等地竹编名气不小的唐正龙。俗话说,收徒即是半个儿。自此,唐正龙吃住在师傅家,白天和师哥一起学艺,晚上同床共眠,在共话竹编中进入梦乡。记不清曾有几次,哥俩在床榻上讨论竹编意见分歧时,各不相让,当场走进作坊现场试编,油灯可以作证。哥俩出师后,经常有人请他们去编竹席。金山、奉贤等地的村落都曾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后来,唐正龙去了庄行手工业社。王妙兴进了叶兴大队五匠组。他们成了众多手艺人中的佼佼者。让唐正龙没想到的是,不久他被单位领导看中,说他竹编手艺好,做五金工艺肯定是块料。于是,硬是把他从竹业车间调到本单位的五金车间。王妙兴呢?80年代中后期,因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队五匠组解散。哥俩先后告别了心爱的竹编行业。那些带着温度的竹编器物,慢慢被充满“魅力”的塑料、金属制品所代替。古老的竹编,离生活渐行渐远。

2005年,松江启动非遗普查保护工作。次年,叶榭文化站邀请王妙兴、唐正龙等一批竹编老艺人,开始恢复草龙制作与竹编工艺。正是这股春风,让古老的叶榭龙舞·舞草龙再现风采,并成为国家第一批非遗项目;正是这股春风,让叶榭竹编如枯萎的老树开花,绚丽多姿,它精彩亮相世博会、清州(韩国)筷子节……

那天,他们精心编制的作品让我眼前一亮:党徽篮、廉政匾、囍字篮;更是那些“梦里繁花”“镜中缘”等,让人听了名字就如痴如醉的竹编艺术品……

如今,老哥俩都收了徒弟,还是百姓课堂、高校、非遗传习基地的常客……

关键词: 东方海外旅行社 费城东方州立监狱 海南岛攻略 草莓农场 芜湖方特门票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