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房村:用“指尖上的农业”开启农业新格局

杨房村:用“指尖上的农业”开启农业新格局

图为杨房村设施农业科技展示区高标准温室

  孟封镇杨房村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依托,以乡村振兴为契机,立足发展食醋特色配套产业,以“农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乡村景区化、村庄社区化”为目标,以醋文化为基础,打造了集田园功能、智能示范、旅游采摘、文化赋能、三产融合为一体的千亩城郊农业示范区,切实为人民群众增收,为广大百姓解忧,为乡村振兴开启新格局。

  架好“连心桥”,问需于民,全面引导建设。杨房村倾听群众诉求,将党史学习教育转化为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深入调研,科学制定方案。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杨房村组织党员干部走访村民,与群众面对面交流谈心,听取群众意见,同时结合当前土地流转状况、本地农业基础,征求了企业、农户、农业技术专家的意见建议,开辟本地高效农业与农村旅游业共同发展的新路径。为此,杨房村于2020年出台《关于落实“杨房村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温室)建设”的实施方案》,从集中流转全村设施农业土地100余亩,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设施农业。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设计74亩葫芦园休闲观光区,开发葫芦观赏、采摘、研学、文创的为一体的葫芦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建设126亩设施农业科技展示区,包括一个科技展示大棚和28个高标准温室,实现设施蔬菜的智能化、智慧化生产;开辟685亩特色杂粮高效示范区,实行标准化生产;打造115亩果树栽培区,助力乡村生态旅游,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及时回访,完善配套服务。杨房村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回访承包农户,认真记录农户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农户需求与方圆村科技公司达成协议,在千亩城郊农业示范区建立惠农肥料站,农户通过扫码支付即可快速购入高质量营养肥,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做好“贴心人”,服务为民,创新发展模式。杨房村着力推行“1234”运作模式,探索出一条“村集体+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聚焦一个目标。聚焦“乡村振兴”总体目标,遵循四性(休闲、智能、高效、示范)四区(休闲观光区、科技展示区、特色杂粮区、果蔬栽培区)建设定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胆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产业一体化布局、设施一体化建设。两位一体运作。实行“村集体+农户”运作模式,村集体主要负责土地流转、项目规划、设施建设、技术服务、产品营销等环节流程;农户通过租赁方式,以生产种植获取农产品收益。两个主体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形成运转高效、互赢共惠的有机整体。创新三个一流。示范区致力打造“指尖上的农业”,初步实现“设施一流、智能一流、效益一流”三个目标。与此同时,大力推进“田成方、棚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升设施蔬菜的智能化、智慧化生产水平,引进综合应用水肥一体化、智能化控制、绿色防控、补光等技术,实现手机端一键智能化控制;始终紧扣观光葫芦、特色杂粮、优质果蔬三大特色,在品质上下功夫,打响“杨房情怀”品牌;在销路上想办法,实现产品统一订单销售,促进农户年均增收20%。实现四个带动。带动土地流转,集中流转全村设施农业土地100余亩;带动产业发展,持续推进绿色高效种植农业,大力建设葫芦园、种植四季果、开办农家乐,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带动集体增收,每户每年上交集体5000元管理费,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4万元;带动群众致富,农户除去土地租金收益外,通过入园打工、租种作物,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致富。

  当好“主心骨”,永久惠民,践行初心使命。杨房村将工作融入日常之中,“我为群众办实事”重在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突出制度化。杨房村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并通过《优秀党小组流动红旗评比办法》,做到奖优汰劣,充分激发党员的干事热情。按照“庄重、整齐、美观、实用”的原则、“五基十有八上墙”的标准,设置村级各类活动场所。突出常态化。以党员为先锋,带动村民积极性,尤其是千亩城郊农业示范区土地流转任务,党员带头签订补偿协议,实现超额完成任务。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子,通过加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规民约,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防止实践活动“蜻蜓点水”“一阵风”。突出长效化。杨房村立足长远、统筹谋划、通盘考虑,制定长期发展计划,以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千亩城郊农业示范区,杜绝出现“堆盆景”“造景观”的劳民伤财工程,确保“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真正惠在当前、利及长远。

  下一步,杨房村将继续围绕县委提出的“党建立县、企业强县、科教兴县、产业富县、环境靓县”五大治县方略,依托千亩城郊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广州地铁时刻表 5 1假期 火车路线查询 k767 k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