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献煤海 匠心映初心
我出生在农村,记得小时候,家里没有电视,也没啥娱乐活动,唯一能让自己接触外界的文化活动,就是在村里和乡亲们看一场红色电影。
“跟我上,向前冲!”至今,我还记得电影里一幕幕危难时刻党员冲锋陷阵的镜头,这在我心里播下了长大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种子。
1994年,我从原山西矿业学院毕业后,来到了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四矿,被分到综机办(现综采综掘科)当技术员。从学校到岗位,我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但我深知,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工作成绩要突出。
初到井下,我发现,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远不能应对错综复杂的井下生产设备故障。身边的老党员、老师傅都身怀绝技,我虚心向他们请教。
我有一个珍藏多年的宝贝,那就是我刚进矿时研究了无数遍的馈电开关产品说明书,因年头太久已经发黄,几个烂的地方被透明胶布打了4处“补丁”。这张纸上,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密密麻麻记满了数据。
那时,只要井下有电气事故,我就直奔现场,认真分析现象和原因。升井后,我把这些问题一一记录,并不时拿出来翻阅,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我的口袋里也有三件“宝贝”:一张图纸、一支铅笔、一张白纸。只要有空闲时间,我就会拿出图纸学,不懂之处就记录下来,虚心向别人请教。这个习惯一保持就是27年,我用过的笔记本摞起来已有半人高。我逐渐从一名稚嫩的大学生成为工友口中的“综机大夫”。
2006年11月22日,是我永生难忘的日子,34岁的我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我举起右手、面向党旗时,内心无限激动。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看红色电影的一幕,那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誓言,印在心里。冲上去,豁出去……我要向英雄那样在煤海奉献我的青春和力量,做好“综机大夫”,让矿上多出煤、出好煤。
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三伏酷暑,无论是白天还是半夜,不论是哪个队的采煤机发生故障,我都二话不说,立马下井。时间长了,我摸索总结出了“一分为二法”“两点法”“三步法”“十字法”等一套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处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被广泛应用。
2007年1月,四矿以我的名字成立了宏图工作室,意在打造创新主阵地和人才孵化器。每年矿上都有新进的大学生,我看到有好苗子,就把他们吸纳到宏图工作室,手把手教他们技术。传帮带在四矿产生了蝴蝶效应,学技术、传技术、用技术的氛围强烈浓厚。
这些年,我带出了一支“综机铁军”,学员回到原单位后,都成了技术骨干,其中有全国技术比武前十名2人、集团技术状元3人、集团首席技能大师1人、矿首席技师4人、首席技工6人。
我们工作室成立14年来,针对煤矿井下遇到的影响原煤生产的综采机电技术重点、难点,开展了500多次的技术交流和攻关,培训职工3万多人次,记录了80多万字的学习内容和经验,编写了《综采维修电工》《实践、思索、探讨》等10余部书籍,培养了近200名技术骨干,有70余项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被命名为“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
2018年,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提出了建设智能化矿山的目标,四矿抓住先机,由我整体负责,引进新工艺、新设备。40多天废寝忘食,我和工作室成员顺利掌握了设备应用原理,并迅速编写出全国首套《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应用手册》,为推动集团煤矿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指导借鉴。2019年7月,河南省首个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在四矿应用。
去年,我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成为四矿建矿63年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今年,四矿又以我的名字建设了宏图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办了技术期刊《宏图》杂志,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要不忘初心再出发,置身煤矿这块干事创业的热土,潜心钻研技术,广泛传授技能,让煤矿工人过上更好的日子。(本报记者 郭义伟 通讯员 张宏怡 韩军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