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高质量发展纪实

一个港口一年能运输多少煤炭?基于高位运转的基础之上,还有多少提升空间?

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人用事实证明了煤炭运输的潜力。从年吞吐量1000多万吨到连续数年突破2亿吨,成为中国第一大煤炭下水港。煤港行业的建设者、奋斗者、参与者无不感叹、震惊、赞扬。

本以为在不扩建的前提条件下,黄骅港已经达到了“天花板”的运输水平。而就在今年,黄骅港务公司领导班子带领全体职工攻艰克难、奋勇直上,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运用到主业做大做强上。公司前5个月煤炭下水量均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截至7月31日,煤炭下水量达12700.9万吨,超年进度776.6万吨。

每一分奇迹的出现,背后就有十分的默默付出。汗水与智慧的凝结,初心与使命的担当,让黄骅港每一个岗位、每一位员工砥砺奋进,不断突破自己攀登高峰。

生产指挥中心陈浩在生产计划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七八年了,认真的工作态度、高超的协调能力和精准的计划安排一直是助力港口生产目标实现的“金牌卫士”。本是游刃有余的资深计划员,今年也不禁感叹“太难了”。

到底难在哪儿?陈浩说:“今年的任务较往年都高,天气异常和市场的不确定性都是不可控因素,一刻都不敢放松。我是天天盯着数、夜夜绷着弦呀。”

正如陈浩所说,今年屡创佳绩并非是天时地利的天赐良机。元月份开局之时,黄骅港便遭遇了20年来罕见的低温天气,寒潮的不期而至给生产作业带来了巨大挑战。清煤队伍、抢修队伍全副武装上阵迎战,多个环节接力奋斗、各司其职,保障了港口运输的顺利开展。

除了极寒天气,大风、大雾等天气导致的封航,也将港口有限的作业时间一再挤压。据了解,仅一季度黄骅受恶劣天气影响累计达295.67小时,较历年平均值高出22.3小时。

天气恶劣,黄骅港人想方设法与天抗。按照黄骅港务公司提出的“生命体征线”管理思路,根据历年来的生产资料,公司建立健全机制,制定生产组织应急处置方案,将每年的重点月份、主要天气类型以及相应措施分门别类做出具体要求,迅速平稳地应对各类突发状况。

任务压得重,各岗位人员各尽其能协调作业。陈浩介绍说:“计划员每天最关键的工作就是盯紧三个数据:一是集团出区量,二是黄骅港到车量及出区占比,三是沿线分流数,哪个数不达标都不行。”

盯的是数据,看到的却是生产进度情况。为了生产任务完成不断档,生产部门每天要按进出煤炭计划计算出至少3天的场存量,为集团下达黄骅港计划提供最精准的依据。公司内部为了保障生产任务的完成,将生产任务分解到每个月、每个天数,再分到每个部门、每条作业线、每个操作岗位,把面分成点,再由点保证面。

采访时,陈浩拿出了两张表格,分别是4月份和5月份生产任务滚动分解表。表上的数据显示,4月份前期一直是欠量,直到最后几天才把欠量补上并超额完成任务。陈浩说,5月份更险,因为5月份直到最后一天才完成任务。

一行行简单的数据记录的是生产动态,更是黄骅港各岗位人员的“心率曲线图”。 陈浩说:“各岗位压力都很大,集团的生产链条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要来两列车,我连续几天与集团、朔黄铁路等单位沟通协调。调度整整忙一天,顾上不吃饭、顾不上喝水。” 生产作业忙,设备管理也一直紧跟步伐。 港口设备的高效平稳是保障生产的基石。设备“应修尽修、应检尽检”才能保障生产的顺利完成,可检修设备又要占用时间,科学、合理地分配维修时间,才能促使港口运输能力最大化。黄骅港运用“一个思想、两个步骤”完美解决了时间分配的难题。统一思想:一切为了保障港口作业能力最大化,一切围绕保证任务完成的目标开展工作。在思想统一的基础上,具体落实分为了两步走。第一步,外部时间相匹配。卸车线与朔黄铁路作业息息相关。为达到两个单位的合作更加融合,生产指挥中心党支部与朔黄铁路港口站党支部建立共建机制,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同时,每月下旬公司与朔黄铁路港口站互通次月大型维修需求信息,并组织专题会议商定维修计划,最大限度结合双方维修项目,充分利用铁路天窗时间安排港口设备维修,使维修计划更加科学、合理,为卸车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第二步,内部时间强压缩。设备维修计划分级设置,滚动调整。按照轻重缓急将设备维修计划分解到每月、每天,并采取可靠的方法压缩维修时间,为生产护航的同时还要为生产让路。

信息化使设备管理更加便利。公司开发的设备信息化维修平台,通过下载手机APP,在手机上就可以了解现场点检出现的问题,并且共享到相关人员。

设备保障中心王敏刚说:“今年,我们一直采取24小时设备维修机制,尤其对夜班突发故障能够做到快速处理。”

为了减少设备维修时间,设备保障中心的职工们可谓各显神通。原定4天的维修计划,通过做足前期准备、增加人手、多点同时推进、延长工作时间等方法,硬生生压缩成2天。

在一次翻车机底梁加固的维修作业中,为了最大限度节约停机时间,负责这个项目的骨干技术人员提前把预热多少度、焊接多长、保温多久等一系列具体内容安排妥当。可到了焊接保温环节还是遇到了难题,因为低梁钢结构不规则,根本没有现成合适的保温工具可用。心灵手巧的车间工人王龙就自己动手制作工具,顺利完成了这项工作。他还抽出时间做了多个形状的保温工具,将各翻车同类维修所需的工具都准备齐全,就是为了保证以后维修时间能再少些。

翻车机的活化给料机按计划更换,但外购价格高,且采购时间长。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设备保障中心王洪宾自己动手量尺寸制作,原本一套100万元的设备只用了不到10万元的成本就做成了。为了节约安装时间,他们将活化给料机整机装好运到现场后,再安排停机,仅用4天时间便完成了安装。

要说设备保障工作中的困难,只有更难没有最难。今年上半年让王敏刚记忆最深的维修项目当数13号取料机俯仰拉杆销轴更换。一个小小的销轴承担着连接取料机配重的关键点,如果断裂将导致整个大机的坍塌,设备机械损失、影响生产的损失以及后续更新维修的损失等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将是一笔大额支出。13号取料机更换俯仰拉杆销轴关系重大,刻不容缓。

以前这类维修项目都是外包乙方,但招标手续就要走2至3个月,设备不可能再等下去了。情急之下,王敏刚作为项目牵头人硬着头皮接下这项任务。王敏刚回忆道:“4月28日下午发现的问题,29日上午我便制订出初步的维修方案,中午召开了紧急会议,与各个相关方讨论方案的可实施性,并做了修改调整。下午就开始了准备工作。”

万幸的是,之前类似项目王敏刚和部分维修人员都参与过,他们快速完成了方案的制定和前期准备工作。

但毕竟是自己第一次主导此类项目,王敏刚很担心自己经验不足,稍有一处计算不到位就可能造成重大事故。在整个项目推进过程中,各方人员均是慎之又慎,4个昼夜均吃住在现场。

除了这些设备正常维修保障以外,该公司设备提能改造工程在如此紧密的生产状态下,一刻不曾停滞。继翻卸线提能改造完成后,取装线的提能改造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今年上半年,公司在一、二期分别选取两条取装作业线进行提能改造,目前已完成1号取料机至3号装船机、6号取料机至6号装船机各环节的驱动改造,增大了设备功率,提升了设备的稳定性。按照设备改造计划,下半年将统一对装船机进行改造,界时取装线生产效率将得到全面提升。

一桩桩、一件件,太多的港口故事,描述出黄骅港光辉璀璨的成就。各岗位人员坚持不懈奋斗在岗位上,如同一颗颗星星汇聚成耀眼星河,承载着黄骅港务这艘巨轮向更高更远的发展道路上奋力前行。

关键词: 国家 能源 集团 黄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