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冲锋陷阵” 人力辅助调整

“攉煤工紧张地抱着100多斤钢梁铁柱、荆笆和搪柴棍,挣命般地操作。钢梁铁柱被大地压得吱吱嚓嚓的声响从四面八方传来……”淮河能源西部煤电集团唐家会矿地测通防部副部长、陕西小伙儿冯涛对小说《平凡的世界》里这一段对煤矿井下的现场描写印象深刻。

“现如今,小说里的场景早已成为历史。”冯涛感慨地说,“智能化建设已经为我所在的唐家会矿装上了‘最强大脑’。井下很多设备实现了自主控制,不少活儿都是机器当‘主角’,人当‘配角’啦。真是省时、省力、又安全!”

透明地质保障+自主规划开采

前方地质条件看得直观明白

在唐家会矿61304智能化综放工作面,伴随着机器割煤的轰鸣,采煤机、刮板机、运输机等设备正高效运行着。在一排排液压支架间行走,笔者看到,工作面自动化程度高,用工却很少,只有几名职工在巡视。

今年4月,该工作面刚建成时采用的是记忆截割法采煤,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多,不仅麻烦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该矿与科研单位深入合作,对截割技术进行升级,让采煤机真正能够根据地质条件变化自主规划开采。

而自主规划开采的前提是要全面、准确、实时地掌握各类地质数据,也就是要真正实现地质保障透明化。这些数据如何采集呢?“你看!”顺着冯涛手指的方向,笔者找到了这些数据采集的“触角”。

原来,在采煤机截割滚筒和两巷上布置有高灵敏度的检波器,可对回采前方煤层内构造发育情况等一系列数据实现实时动态探测。这些数据通过光缆和网络设备实时传输至地面监控中心的主机上,再通过软件处理成三维透明地质模型,指导现场施工。

检波器连接地面的那一端,地面调度指挥中心里,该矿信息中心副主任李胜宾正通过电脑上的智能综放工作面规划开采与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查看井下传输上来的数据。采煤机控制系统也会根据这些数据,自动调整采高、截深等,从而实现自主规划开采。目前,唐家会矿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基于智能钻探、钻孔物探、随掘随探、随采随探的实时动态地质保障透明化。

新技术应用后,综机综采工区的支架工们对工作面发生的变化感触很深。“现在很多工序都是自动的,咱们干起活来不吃力了。拿移架来说,现在人工只要在机器移不到位的时候微调一下就行,劳动强度大大降低。”该工区支架工杨平伟说。

横轴掘锚一体机快速掘进

掘进效率、支护质量大幅提升

见识了智能化综放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笔者乘坐无轨胶轮车来到了61302掘进工作面迎头。最近,这里新投用了一件行业领先的智能化掘进“神器”——横轴掘锚一体机。

笔者走近一看,只见综掘工区的几名职工正站在横轴掘锚一体机上进行支护作业。据了解,横轴掘锚一体机由掘锚机、运锚机、桥式转载等部分组成,具备成套装备一键启动,掘锚一体机自动截割,锚杆转载机组自动跟随、智能截割、自动纠偏,掘锚平行作业等一系列功能,能明显提升掘进效率和支护质量。

经过一两个月的磨合,该工区干部职工对横轴掘锚一体机都说好。“以前用老式掘进机,需要人工打锚杆锚索,要用气动锚索机,还需人工搬运。现在,只要通过掘锚机上自带的油泵驱动就行,是液压自动化的,大大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综掘工区副区长吴兵波两相对比道,“以前割一茬要四十分钟,现在只要十来分钟,效率明显提升,用工也降下来了。”

距迎头2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银灰色车厢状的操作间,这是横轴掘锚一体机的集控室。只见六块显示屏上清晰地显示着各部位的运行情况,在这里轻点按钮、摇动手柄,就可远程控制掘锚一体机。

推广智能巡检机器人

真正实现针对性预防性检修

回到500米之上的地面,在主斜井井口,“叮咚,机器人启动注意安全”的提示音重复三遍后,一台黄色外壳、体积小巧的装置,开始顺着轨道缓缓向前滑动。这就是该矿智能化建设的另一项特色——钢丝绳牵引智能巡检机器人。

斜井巡检机器人应用在斜井这种长达2200米、有15度倾角,外带2个90度拐弯、折返式的复杂条件下。唐家会矿在行业内尚属首家。

这台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前避障摄像头在运行中发现前方有人就会自动报警、停车,红外摄像头可及时测量经过设备各部位的状况,发现设备超温、皮带跑偏、人员闯入等异常情况会及时报警反馈。

“之前人工巡检来回要3个多小时,相当于爬了100多层的楼,强度大,效率低,还存在安全风险。”该矿机运队主管陈雪涛介绍,“有了巡检机器人,职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预防性检修更加有的放矢了。”

不仅在主斜井巡检上,智能巡检机器人还被应用在该矿选煤厂输煤栈桥的巡线中,在更多场景中服务着矿井生产。

预计到今年底,唐家会矿还将陆续建成智能通风、火车无人装车等项目,让智能化建设的“红利”释放到矿井生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