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是中国三线建设史的缩影

背景链接·三线建设

1964年至1980年,为了“备战备荒”,党中央和毛主席直接部署在我国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简称“三线建设”。

三线出自毛主席的战略构想,他把全国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三类地区,分别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

其中划定的三线范围是指长城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腹地,包括川、滇、黔、陕、甘、宁、青、晋、豫、鄂、湘、粤、桂等13个省、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这一地区位于我国的纵深腹地,在当时要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是较理想的战略后方。

三线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共安排建设项目1100个。其决策之快、动员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乃至整个世界工业建设史上堪称奇迹,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工业布局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攀枝花是“毛主席最关心的地方”

三线建设是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学术界把这段历史的上线定格在1964年。为什么这样确定?1964年8月2日夜里,在北部湾,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艇发生激战。8月4日,海战进一步扩大,美国派出第七舰队大规模轰炸越南北方。战火燃到了中国的南部边界。毛泽东紧张地关注着战争的态势。6日清晨6点,他决定取消此前早已确定的考察黄河沿岸的计划,在中国政府抗议美国侵犯越南的声明稿上批示说:“要打仗了,我的行动得重新考虑。”

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和激情澎湃、气势磅礴的诗人,作为共和国最高决策层和最终决策者,毛泽东立即从黄河考察的革命浪漫中回归到了“备战备荒”、“保家卫国”的思想轨道,新生的共和国将再一次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一个刚刚挺直脊梁的大国又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怎么办?

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能迅速展开并非偶然。据2013年12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毛泽东年谱》记载,早在1964年的5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主要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对三线建设注意不够,一个是对基础工业注意不够。毛泽东说:第一线是沿海,包钢到兰州这一线是第二线,西南是第三线。攀枝花铁矿下决心要搞,把我们的薪水都拿去搞。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的,要准备上山,上山总还要有个地方。当罗瑞卿讲到总参谋部担心密云、官厅水库的泄洪量太小时,毛泽东说:北京出了问题,只要有攀枝花就解决问题了。北京淹了,还有攀枝花嘛。应该把攀枝花和联系攀枝花的交通、煤、电的建设搞起来。这直接说明,毛主席直接把三线建设的主战场摆在了攀枝花。

毛主席对攀枝花的开发建设给予了极大关注。他把攀枝花开发建设提到了关系国家民族存亡的战略高度,特别重视,反复强调,明确指出:“……原子弹时代,没有后方不行。搞攀枝花,第三个五年不一定全建成,打个基础,战略布局才展得开。为了搞攀枝花,就要搞煤、铁路、电、机械,其他工业也跟着上。不搞第三线,总是在沿海现有基地中转,就展不开。”他还指出:“我们的工业建设,要有纵深配置。把攀枝花钢铁厂建起来,建不起来,我睡不好觉。”“建设攀枝花,要有紧迫感。这是和帝国主义争时间的问题。”“建不建攀枝花,不是钢铁厂问题,是战略问题。”这些讲话都表明,毛主席对开发建设攀枝花下了最大的决心。

1964年5月10日,毛主席在听取计委领导小组汇报第三个五年计划设想时再次提出:“攀枝花钢铁厂还是要搞,不搞我总不放心,打起仗来怎么办?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觉。”当年6月,毛主席在政治局常委会上又强调指出:“搞一、二、三线,打起仗来准备打烂。要有第三线,要搞快些,但不要潦草。”当年8月,又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攀枝花是战略问题,不是钢铁问题。现在抓是抓了,但要抓紧,要估计到最困难的情况,要有备无患。”“现在再不建设第三线,就如同大革命时期不下乡一样,是革命不革命的问题。”当年9月,毛主席在杭州谈到修建西南铁路时又一次说:“不搞攀枝花,这是没有道理的。不是早知道攀枝花有矿嘛,为什么不搞?!你们不去安排,我要骑着毛驴下西昌。如果说没有投资,可以把我的稿费拿出来。”

当攀枝花钢铁项目决策出台后,围绕攀枝花钢铁厂选址问题发生了较大分歧。当时中央工作组先后考察了18个选点,最后集中到3个点上,其中主要为攀枝花弄弄坪、乐山太平场两个方案之争。当时毛主席分析指出:“乐山地面虽宽,但无煤无铁,如何搞钢铁?主张乐山方案的是怕土石方量大。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我们抗美援朝能打赢,就是靠打洞子。”“攀枝花有铁有煤,为什么不在那里建厂?钉子就钉在攀枝花!”毛主席肯定了首选弄弄坪建厂的合理性,还说下次的中央会议准备在攀枝花召开。由于毛主席的肯定,弄弄坪建厂终于得到确定。毛主席这番话明显含有批评意味。在最初攀枝花钢铁基地的选址问题上,毛主席的倾向性意见一锤定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一位领袖对国家存亡的焦虑决定了弹丸之地——攀枝花在我国三线建设坐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攀枝花由此脱颖而出,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