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绿色护航安如磐

2021年,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实现煤炭吞吐量21495万吨,打破历史最高纪录,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煤炭下水港首位。安全环保水平再上新台阶,继续保持开港以来无一般及以上事故的优秀成绩。

管理提升助推平安

公司致力于将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全面开展风险再辨识,总结提炼风险管控经验,融入标准规程和制度,为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2021年累计辨识设备故障风险1972项,根据辨识结果形成风险管控清单,优化重点岗位标准作业流程52项。

“黄骅港地处沿海,夏季受台风影响较大,为了尽可能降低恶劣天气对生产的影响,我们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防汛预警后,公司第一时间制定专门的应对措施,保障港区供电的安全性。”设备管理中心供电管理科科长刘鹏介绍道。

去年7月12日,黄骅港地区迎来年度最强降雨,最大瞬时降雨量达50mm/h,累计降雨量达134.8mm。为了保障供电安全,刘鹏和同事连续3天吃住在单位并开展日夜多次巡检,在他们的悉心守护下,港口供电安全持续保持稳定,装卸生产正常进行。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开展新《安全生产法》宣贯培训,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解读,覆盖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70余人。组织开展全员新安法考试答题活动,促进员工对法律法规学深悟透,全面开展新安法合规性评价,梳理公司薄弱环节加以改进,有效提升公司生产运营的合法合规性。相继开展职业卫生再教育、碳达峰、碳中和等安全环保专题培训。

为提升应急能力,公司对制度建设、队伍培养、装备物资投入、关键环节把控等方面持续优化,新增《爆炸事故》和《有限空间作业事故》2项预案。全年开展各类应急演练150项次,通过一系列演习,公司协调指挥和现场处置能力得到有效检验。

2021年,公司安全态势稳中有进,全年未发生一般及以上安全环保事件。

科技赋能引领绿色

面对环境治理这个“老大难”问题,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利用科技赋能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之路。

为了根治煤粉尘这一难题,公司研究“本质长效抑尘”技术,从源头杜绝了煤尘的产生。针对煤炭堆放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问题,公司建设3座煤制饼车间,节约货损25596吨。目前,港区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仅为86.4μg/m3,不足国标值的十分之一。

“一年来,我们在港区水系统回收和循环利用上持续发力,充分利用‘两湖三湿地’进行储水调库,2021年累计利用低价值水源397.5万立方米。”生产保障中心生态环境科副科长李冬说道。

曾经造成内涝的强降雨已经成为了黄骅港的“财神”,每年雨季通过港区内“两湖三湿地”承接的雨水,再经过湖库沉淀回用到生产中,不仅能够杜绝煤污水排海,还能极大降低用水成本。

“三、二、一,开始!”

在增殖放流的现场,随着验收组一声令下,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鱼虾种苗被放流到了渤海中。为了保护海洋资源,公司去年共进行10次放流工作,累计放流梭子蟹苗种18602万只、中国对虾苗种157097万尾、褐牙鲆苗种9411772尾。

为了降低在港船舶二氧化碳排放量,公司大力推进岸电建设,目前已建设高压岸电设施7套,覆盖11个生产泊位,建成高压覆盖率64.7%、低压覆盖率100%、拖轮覆盖率100%的岸电体系。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岸电“应接尽接”,2021年完成岸电接驳390艘次,同比提升24倍,替代船舶燃油消耗量417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50吨。

黄骅港的绿色发展成果获得多方肯定,环境保护税核减工作成效显著,成功获得“亚太绿色港口”荣誉称号,顺利入围第十一届中华环境奖初审。

海纳百川奋楫笃行

一列列满载煤炭的火车缓缓驶进翻车机房,“远道而来”的保供煤炭来到了黄骅港的第一站,它们在翻车机翻转的节奏中慢慢从火车卸下,在煤炭港口开启了新的旅程。

2022年,公司生产任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首月生产情况直接关系到全年生产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安全环保仍然是全年重中之重工作。

安全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公司针对生产设备重点区域,加大问题分析和隐患排查力度,探索建立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方案,将设备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为了守护环保“生命线”,公司持续推动环保管控水平的提升,建设粉尘多维度云检测系统,实现对堆场动静态起尘的实时监控;开展环境监测系列研究,智能监控在港船舶污染物排放情况;加强绿色港口顶层设计,积极探索低碳、零碳码头建设,在光伏、氢能利用方面做探索式研究和应用,力争取得新突破;完善港口供电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充电桩配套设施,提升绿色港口建设水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