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又将重回主旋律

近期,资本圈比产业圈热闹。

在IPO收紧传言不久之后,证监会承认“合理把握IPO节奏”,让传言成为现实,也让此前关于新能源及储能企业IPO相关的“小作文”令人浮想联翩。


(相关资料图)

不管怎样,资本圈又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新周期。在这个新周期里,过去几年占主导地位的IPO确定性收紧,而根据过往周期经验及当前产业现状,并购重组又料将进入新一个盛行周期,尤其是前几年大干快上的新能源产业更将首当其冲。

01 监管导向发生变化

7月底,高层提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上周五,证监会终于“交作业”,出台系列举措,其中包括增量IPO和存量并购重组。

关于IPO,证监会提出“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平衡,合理把握IPO节奏,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并强调“市场会感受到这种变化”。毫不避讳。

关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证监会将“深化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关于估值,提出“适当提高对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的估值包容性,支持优质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这项改革属于纠偏,刺激并购重组的信号积极。

一退一进,用意明显。一方面,通过收紧IPO避免尾部企业低效产能重复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并购重组支持头部上市公司做大做强,这样才能为股票市场创造市值持续提升的基础。

当然,无论IPO的“退”与并购重组的“进”,监管部门都一致鼓励和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这也意味着应用型、产能型、系统集成型等“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将受到明显制约。从这个角度来看,此前关于禁止储能企业上市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毕竟储能的“系统集成”属性太过招摇。

无论怎样,资本市场风向已经确定性改变,这对相关参与主体,不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拟上市公司,亦或是中介机构,都必须认真审视这个关键变化,并采取更优策略。

02 产能进入过剩周期

这在新能源产业尤为明显。

如今,新能源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扩张产能,已经成为“利空”指标,主要原因正是在产能过剩预期下,扩张产能属于经营性“加杠杆”,杠杆越高,风险越大。

资本市场在不同产业阶段或者产业背景下,资源配置的工具、目标和效果存在差异,不能本末倒置。

在技术主导的背景下,对资本的风险要求更高,股权投资甚至IPO更合适,可以帮助企业渡过成长阶段。

在产能主导的背景下,企业相对成熟,更适合存量的头部上市公司扩张,尤其是债务融资,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集约化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反,如果有限的IPO资源去支持同质化的低效产能,批量产生一批较低市值、较低交易量、没有技术含量的中小上市公司,长期也缺乏竞争力,这样投资者很难赚钱,且大股东减持还会进一步抽血,对资本市场及社会整体效应是低效的。

而事实是,这个情况在A股大量存在。

本质上,资本市场没有发挥正确的经济和社会效应,这也是A股市场长期没有财富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03 这一轮并购周期走向何处?

如果说,IPO在“退”,并购重组在“进”,那么在即将到来的并购新周期,又将走向何处?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2013-2016年那一轮并购潮,当时有两个背景:一是IPO收紧甚至暂停,导致大量中小企业没有资本化的退出通道,并购成为重要退出路径;二是上市公司作为收购方,市值管理需求浓厚,并购对市值的敏感性较大,投资者也比较“好这一口”,上市公司并购动机明显。

后来,这一轮并购潮逐渐消停,也主要是这两个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并购重组盛行之后纷纷证伪,留下一地鸡毛,上市公司大股东及投资者心有余悸,并购重组对股价的敏感性大幅降低,如果并购重组不能提升股价,那么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积极性也自然降低了;二是IPO逐步常态化,科创板及注册制推出,更多中小企业优先选择回报率更高的IPO,而并购似乎成为非优质企业的被动选择。

当下,上述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发生了细微变化,IPO逆周期调节,适当收紧;第二个因素随着资本市场成熟,料将保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预计新一轮并购重组不可能回到上一轮周期,不会冒进,而更多还是因为IPO收紧及并购重组估值弹性增加,激活更多并购可能,而且是市场化导向,不会是投机导向。

并购重组跟IPO一样,都是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手段,没有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

所以,我们也不能乐观。大量没有技术含量或者只有同质化产能的中小企业,IPO没有出路,在并购市场也不会有出路,趁早从IPO的独木桥上撤下来或许还能出手,甚至卖个好价钱。

当然,也不需要悲观。部分具有特定优势的中小企业,或许将是这一轮并购周期的最大受益者,比如在细分领域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因为规模原因不能实现IPO;又比如在细分市场具有渠道或者品牌优势的应用型企业,IPO成色不足,可以通过并购重组融入更大企业。

而对于作为收购方的上市公司而言,在新的形势下,收购具有战略互补性的标的,相对同质化的产能扩张,市值敏感性预计将更加明显,这也会提升上市公司的并购热情。

需要强调的是,并购重组并非市值管理的目标,而是业务及战略的目标,市值只是最终的结果呈现。而并购重组也并非所有行业或者所有上市公司做大做强的“万能药”,有些行业或上市公司不适合通过并购做大,错误的工具可能导致错误的结局。

无论如何,这次肯定不一样。

本文来源:Mr蒋静的资本圈 ,原文标题:《并购又将重回主旋律》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