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门:当好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的“哨兵”

为切实掌握冬春救助工作开展情况,邓竹(中)深入金沙县安底镇入户了解资金落实情况,确保群众第一时间得到救助。

我叫邓竹,今年43岁,是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应急管理局风险监测和综合减灾股(救灾和物资保障股)股长。工作17年来,我一直从事灾害信息统计和灾害救助等工作。


(相关资料图)

回顾这些年的工作历程,尤其是近十年来,作为一名基层灾害信息员,我切实体会到当好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的哨兵的意义。灾害信息员是解决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和确保灾情信息及时准确上报的关键力量之一。这不仅关系到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应急处置、救援救助、恢复重建等各项工作的能否顺利开展,而且也关系到地方党委、政府能否及时掌握灾情动态和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灾情统计工作不断迈向标准化

十年来,我感受到的第一个变化是,灾情统计工作不断迈向标准化。我所在的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质地貌复杂,风雹、洪涝、干旱等灾害频发。近年来,随着灾情统计指标、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进一步标准化,灾情报送手段与管理的日益科学化,过去那种“小灾大报”、灾情统计受行政干预的情况已不复存在。

以前,我们进行灾情统计的依据是《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现在则是《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别看两项制度的名称仅仅相差了“调查”两字,但却意义非凡。十年前统计损失时,我们只需统计农业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毁坏耕地面积和农业经济损失等情况。现在则不仅需要统计农业损失,还需同步统计林业损失、畜牧业损失、渔业损失的各项指标,灾情统计由原来的基本指标延展到扩展指标,统计方式也以现在的现场实地调查和会商评估结合为主,一改过去自上而下的统计方式,为后续开展受灾群众灾害救助工作提供了依据。

2021年5月15日19时至21时左右,金沙县8个乡镇陆续遭受大风冰雹袭击,冰雹最大直径约20毫米左右,大量农作物、经济作物、林业受灾或绝收,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受损严重,尤以沙土镇受灾最为严重。作为灾害信息员,我们要在第一时间拿出一份较为全面、客观的统计数据,为地方党委、政府科学确定救灾措施提供确实依据。

此前,我们报灾只能靠电话和传真,现在则主要依靠手机APP和“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平台。不仅管理更加规范,而且对灾情信息报送的时限、渠道和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确要求。

自然灾害救助服务标准不断精细化

十年来,我感受到的第二个明显变化是,自然灾害救助服务标准不断精细化。

以前,因救助资金有限,补助金额只能根据资金总额和受助对象多少来分配,导致受灾群众实际拿到手的救助资金十分有限。从2012年开始,金沙县通过应急生活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因灾遇难人员家属抚慰、因灾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等六个项目来精细划分因灾需救助情况和标准。特别是自2014年实施了政策性农房灾害保险工作以来,金沙县通过政府补助保费保基本、农房自愿参保保增量的方式,转嫁了农村群众房屋受到自然灾害影响的风险,实现了对受灾群众救助形式的多元化。

2021年,金沙县因遭受风雹灾害导致房屋毁损严重的沙土镇青山村张家坡组的杨世军户,受益于精细化救助政策获得因灾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2万元、过渡期生活救助0.36万元和政策性农房灾害保险理赔补偿0.5万元等三项补助共计2.86万元。而在10年前,遭受同样房屋毁损情况的对象,仅能获得补助资金约0.3万元。

救灾物资储备得到极大改善

十年来,我感受到的第三个变化是,救灾物资储备得到极大改善。

目前,金沙县26个乡镇地灾隐患点有90个,汛期极易发生山体滑坡。2020年7月1日1时,清池镇大坝村一地灾隐患点发生约700立方米山体滑坡。大坝村地处偏远,村民人数不多且居住较分散,村民急需政府救助。

险情就是命令!滑坡发生后,我们迅速从金沙县物资储备库调运救灾物资,2小时内将50床棉被和20顶帐篷运送到大坝村,同时备足生活物资,妥善安置部分转移出来的群众,余下的群众则集中安置在学校教室。在2个小时里妥善安置好所有群众,我们没有让一名群众挨饿受冻。

此前,金沙县救灾物资储备只能一次性满足转移600人的需要。如今,已提升为能一次性满足转移5000人的需要。物品种类从单一的棉被、帐篷等物资向卫星电话、无人机、对讲机等更具科技含量的物资转变,甚至还包括应急厕所、皮划艇、高低扬程水泵、救灾应急包等,并且为救援人员配备了雨衣、雨鞋、强光电筒等个人装备,更加贴近实际救灾救援需求。目前,金沙县242个村(居)配有对讲机,26个乡镇(街道)配有卫星电话,建立了乡镇(街道)物资储备站,储备了一定量的救灾和救援物资。一旦面临灾害,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进行信息传递,就近就便开展救援,极大地提高了灾情信息报送和救援速度。

作为新时代基层灾害信息员,我们风里来、雨里去,今后,我们仍将竭尽所能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受灾群众身边、送进受灾群众心中。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张安妮、通讯员张晓鸣)

关键词: 信息传递 灾害预警